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山青:圆一个“市井文化梦”——崔冰访谈录
【发布日期:2015/4/1】【作者: 管理员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4734】【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崔冰小传
  苏州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荣誉馆员,中国科学管理学院特约研究员。业务专长是雕塑、造型设计、绘画,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发明,圈内人称“杂艺家”。2011年冬始,从事抢救保护“非遗”、传承市井文化的工作。现任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市井文化分会会长,姑苏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代市民生活风情画卷,就是市井文化的最好写照

  晚报会客厅:“市井文化”这个词语,以前不为人知,自从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了市井文化分会,大家才知晓,但到底什么是市井文化?崔会长,请您讲一讲。
  崔冰:好的!到底什么是市井文化,真要人谈一谈,恐怕大多语焉不详,无法说清楚。这没关系,我用一幅画做例子,大家或许就会有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了。这幅画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宋代繁华的市井生活场景,瓦舍之中,百戏荟萃,杂剧、杂技、说书、皮影、傀儡、散乐、诸宫调等无所不包;店招之下,香味四溢,画面上共100多栋房屋中有45栋是经营餐饮的店面,各种特色小吃引得游人馋虫乱拱。《清明上河图》绝对文化,它所表现的市民生活,渗透了文化的原汁,这样的文化,后来就被定义为“市井文化”。
  “市井”一词由来已久,早在西汉刘向编定的《管子·小匡》里就有记载:处商必就市井。”唐代“尹知章作注解释道:“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市井,是指商肆集中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达千年之久的坊市制度,它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法治的城市商业空间。到了宋代,原先实行的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的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朝廷允许商人经商,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由此,城市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市民阶层,市民阶层迅速庞大,在文化上就有了话语权,于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市井文化“瓜熟蒂落”,这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城市的人文景观。由此窥知,市井文化到宋代已是蔚为大观,并非偶然。
  晚报会客厅:请问,为什么要成立市井文化分会?
  崔冰:市井文化,亦称市民文化,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自宋以降,历元、明、清三朝700年,得到了不断发展,且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是,市井文化的体现者,基本上是草根,处在社会最底层,长期以来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不予关注,更不予关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抑止了这一文化板块的功能。正是有鉴于此,这一届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领导决定,专门组建一个与市井文化相关的分会,将这项工作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地抓起来。

  为了圆一个“苏州市井文化梦”,他毅然放弃了个人在艺术方面的发展

  晚报会客厅:早就听说你在雕塑、造型设计、绘画等领域皆有造诣,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崔冰:过奖了!
  晚报会客厅:请讲讲您在艺术创作方面都做了哪些事?
  崔冰:早年,我在苏州虎丘工艺厂工作,之后下海,先后开办过张家港凤凰镇富丽工艺品厂、江阴长泾泾新工艺厂、无锡荡口侨联工艺厂、无锡市校办工艺品厂、苏州民间工艺厂等,谙熟雕塑(石、木类)工艺、铸铜工艺及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工工艺。1981年,安徽歙县修建陶行知纪念馆,我有幸参与了这项建设工程的设计、纪念馆的整体布局以及陶行知塑像等制作。90年代中期,又参与了苏州乐园的建设,百狮广场上各种卡通狮子雕塑,就是我制作的。2010年,我和宋乐、王开亚、陈巧文、束亮等几位民间艺人,以清代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为蓝本,采用泥塑组景的方式,经过半年的艰苦创作,终于将平面的《姑苏繁华图》中表现的吴地市井生活,成功地转换成了立体的场景。这是一座封闭式的立体景模“姑苏繁华园”,长250厘米,宽150厘米,四周是用板材制成的一圈阊门城墙,城门边粘贴着一张地方官的告示。城墙内,浓缩了苏州山塘街的景致:两旁为茶馆、书楼、绣庄、漆铺、米行、客栈、裱坊、金银作、老虎灶、桃花坞木刻年画等等鳞次栉比的商铺,中间是一条清澈的山塘河,河上横亘着板桥、拱桥、亭子桥各一座。在山塘河末端的绿荫丛中,矗立着一座古朴雄伟的虎丘塔。在组景的空余部分,卖梅花糕的、吹糖人的、弹棉花的、唱小热昏的、拉黄包车的、托鸟笼的、放风筝的、卖小菜的、算命拆字的等等,应有尽有,还配备了灯光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叫卖声,构成了一幅活生生的吴地风情图。
  晚报会客厅:那您为什么要放弃个人在艺术方面的发展?
  崔冰:说实话,如果我沿着艺术创作这条路走到现在,评个高级工艺师是毫无问题的,而且收入也会丰厚得多。但是,之所以将自己的专长都舍弃了,为的就是要把苏州的市井文化品牌做出来。我对“苏州市井文化”情有独钟,这是我一心想圆的一个梦。
  晚报会客厅:听说“市井文化分会”这个名称是您提出来的?
  崔冰:是的。2011年7月10日,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在原来的民间音乐、花鸟鱼虫石两个分会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后组建成立一个包含民间手工艺、民间小吃、民间游戏游艺、民间文艺广场演出、花鸟鱼虫石等多个层面,基本内容涵盖俗文化、地方文化、大众文化三个大类的分会。起啥个名称?我说“就叫‘市井文化分会’”。这个建议得到了协会领导的肯定。时隔10天,协会召开工作会议,会上指派我来负责着手组建,并希望这个分会能在文化层面上对民间小吃、民间游乐、民间演艺从业者予以提升,组建一支团结、规范、自强的队伍,建成一支能持续发展的队伍。
  晚报会客厅:“市井文化分会”成立后,你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崔冰:市井文化分会是个创新型的社团,过去从未有过,目前其他城市也未见到,因此,对于分会的管理、运行都没有范本可参照,更没有模式可照搬。这几年里,我主要依靠陈巧文、宋乐、束亮、王开亚、何学爱、周龙、尹学俊等一批骨干,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从建立“周三例会制”着手,逐步建立、健全了一套适合于本分会的规章制度,从而把松散无序的、小打小闹的、生意至上的一批“草根”摊贩整合成了如今团结一心、积极向上、踊跃参与、努力奉献的民间社团。
  晚报会客厅:什么是“周三例会制”?
  崔冰:周三例会制”,是在分会成立时制订的。每逢星期三“上午,分会的骨干们都会聚集到我的工作室里,相互交流信息,分析市场,提合理化建议,谈发展思路,总结上次活动情况,布置下回工作,准备活动道具器材物品,面对面沟通以化解碰到的问题。这项例会制,一直坚持到今日,从未间断,收效甚佳。这不仅对分会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有效地使分会形成了向心力、凝聚力,市级以上会员从最初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70多人,涌现出了非遗传承人、海棠糕梅花糕大师陈巧文,鸳鸯糖粥传承人潘玉麟,哑巴生煎俞二媛,造型、雕塑名家杨萌凡、王开亚,九连环名家吴建江,养鸟达人朱文忠,民间音乐传承传播者宋乐,民间演艺领头人邵福荣,民族乐器制作家尹学俊,棕编名家徐荣兴,剪纸达人章维伟,苏绣巧女陆彩凤,核雕艺人顾金芳等等代表人物;活动的项目与内容也拓展为地方特色民间小吃、民间(草根)手工艺、七彩民间游艺娱乐、雅俗民间动植物、市井文化礼仪演出、书画核雕刺绣演艺等六大板块。

  以文化为媒、以营销为副,拒绝纯商业活动,坚持走“文艺惠民”之路

  晚报会客厅:除此之外,你们还有哪些规章制度?
  崔冰:我们分会还根据对外活动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分会参与活动人员食品卫生安全合约》(会员与分会签署)、《关于活动现场会员统一着装和佩戴胸卡的有关规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每次搞活动,现场环境布置、办理“三证”、参与人员服饰着装、宣传标语、摊位楣板文字与制作、活动内容搭配、表演节目对口选择、现场纪律和安全巡检、资金管理、品名招牌、案桌台板、亭棚搭建,等等,皆有章可循。
  晚报会客厅:如今,在苏州大市范围内从事与你们相同活动的其他单位,还没能完全做到有章可循。你们真不容易!
  崔冰:我们不仅遵章守纪,而且还始终贯彻“以文化为媒、以营销为副”的思路,拒绝纯商业活动,所有会员也能做到绝不和私人交易,统一服从分会调配。几年来,我们在积极开展“家在苏州”主题活动中,坚持做到活动搞到哪里,城市文明就传播到那里,出色地承办了“学习雷锋——家在苏州、践行‘五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公益眼科普查,慈善惠民服务”、“喜迎十八大 树立新风尚”首届苏州市井文化艺术节、同里活动周等大型文艺惠民活动;组织了民间艺人进社区、校园、寺院、景区“文艺惠民”活动;参与了姑苏区“轧神仙”庙会、端午节等各类活动,坚持义务讲课、演示,手把手地传授民间工艺绝技,表演民间文艺节目。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有个不成文的内部规定:一是分会骨干必须带头争当“文艺惠民”志愿者;二是规定会员自愿申请报名参加“文艺惠民”活动;三是凡参加“文艺惠民”活动者,必须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义务为民服务。
  晚报会客厅:这可是一种民间社团社会活动新思路、新模式、新办法,值得推广。
  崔冰: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来林林总总的活动搞了100多场,投诉率为零。所以,不管是邀请方,还是活动主办方,乃至市民,给出的口碑都是好的,满意的。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