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多妹在介绍自己的盘金绣作品 上个月落幕的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吴中区长桥街道绣娘林多妹的一幅双面盘金绣作品《白鹭》备受瞩目,业内人士评论:“色彩搭配和主题选择都非常有创新,盘金绣已经很多年没有绣出这样的作品了。”对于50岁的林多妹及当地诸多绣娘来说,《白鹭》的意义更在于,它是长桥街道整体刺绣行业“回归”的标志之一。
昔日的窘境
为“讨生活”长桥绣娘远赴镇湖
昨天,在位于越湖名邸“老街”的林多妹金绣艺术工作室,十几位五六十岁的老阿姨正在穿针引线。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她们的手脚依然麻利。“这些老阿姨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她们从小就会刺绣,其中不少人的绣龄比我年龄还要长呢!”林多妹介绍,与镇湖的绣娘相比,长桥一带做盘金绣的绣娘如今鲜为人知,和其他苏绣种类相比,从事盘金绣的绣娘们很少走出村庄。据了解,以金线、黄色、龙纹为特征的盘金绣象征着高贵,尤其是金线,在清朝只有皇家和贵族才用得起,其中龙纹更是皇帝的专属。 改革开放初期,当地政府就办了一家蠡墅刺绣厂。如今,这种几近绝迹的盘金绣技法只在原长桥镇蠡墅古镇及周边的南厍村、张家村、华村一带保留着。林多妹就出生在当时的华村,那个时候全村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刺绣,尤其擅长盘金绣。林多妹从小就跟着奶奶学习刺绣,13岁起开始靠这门手艺赚钱。 然而,因为这里的刺绣逐渐衰落,为了实现行业集聚效应,林多妹不得不将工作室搬到了高新区的镇湖刺绣一条街。在刺绣名家和刺绣名坊林立的镇湖,林多妹依然坚守着盘金绣的技法。
如今的行动
为传承技艺长桥绣娘“回家了”
从去年开始,长桥街道不断向她伸出橄榄枝,邀请她“回家”。当年11月,林多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长桥选择工作室的新址。很快,越湖名邸小区里的“老街”吸引了她的注意。这条街坐落在居民小区中,古色古香,周围有亭台楼阁环绕,还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我做的是老手艺,这里的风格是仿古建筑,非常合拍!”她激动地说。去年12月,林多妹新的工作室在这里成立。 吸引林多妹回来的原因,除了优质的硬件配套资源外,最重要的是她渴望“带一带老家绣娘”的迫切心情。林多妹说,以前在镇湖做刺绣时,偶尔也会请蠡墅一带的老绣娘帮忙赶工,但每次回来都觉得有些“心寒”:“我小时候这一带的刺绣是多么繁华啊,但现在除了一些老人,几乎看不到有谁在刺绣了。如果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盘金绣不要说技法提升,连传承都很困难。” 工作室开张后,林多妹在周边的小区贴了很多招工广告,让她意外的是,前来应聘的老人多达几十名。经过一番挑选,林多妹最后雇了17名绣娘,其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年纪最小的也有40岁。大家都很开心,因为已经很多年没有人把她们聚在一起做盘金绣了。
内心的希望
更多的本地阿姨重拾绣花针重学新花样
在工作室里,53岁的薛雪珍正在窗口一丝不苟地刺绣。她说,自己每天在这里工作8小时,“以前是在环卫站做清洁工,如果不来这里做刺绣,我可能还会继续做保洁员。现在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工作室里的绣娘几乎个个有和薛雪珍类似的经历,他们感激的不仅是有机会重新拾起绣花针,更因为在工作室里学到了新的技法和工艺。 “我以前只会绣唐卡和观音,在林多妹这里做事,她会教我新的配色和图案。”薛雪珍高兴地说。 林多妹期待的是,有更多类似的工作室成立、更多的本地阿姨重新拾起绣花针。 “像盘金绣这种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想保护好这些宝贝,老百姓的力量不容小觑。”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他们将相关文物古迹知识通过橱窗、讲座等形式宣传普及到群众中去,使每一个人有保护古老文明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素质,并把行为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盘金绣 苏绣众多绣法的一种,绣制时,绣娘首先要将两根金线并在一起,沿着画样儿放好压平,然后开始下针,用颜色相近的绒线将两根金线牢牢钉在图案上。就这样,两根金线按照图案的不断变化盘旋而走,绣娘将其依次固定,“盘金绣”由此得名。 盘金绣要求绣娘对每个图案所需的金线长度要心中有数。在一个图案的绣制中,两根金线要从头盘到底,否则前功尽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