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诸家瑜:中华谜语文化的演绎和发展轨迹(1)
【发布日期:2014/11/8】【作者: 管理员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3872】【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谜语,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字联想益智的游戏,是一种与楹联、诗钟、酒令、匾额等相衔接的特殊文艺创作和活动,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事象。如今,历史悠久的谜语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宝贵财产。诚如已故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钟敬文教授所说:“谜语活动,决不是无足轻重的玩艺。应该说,它是一种综合的心理活动和有意义的文化现象。”(钟敬文《中华谜书集成·钟序》,《中华谜书集成》第一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5月版

谜语,简称“谜”,它是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化到现代人类(智慧人)后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其演绎和发展轨迹,先后经历了动作表意阶段、图形表意阶段和口头语言创作阶段,最后进入文字创制阶段。

 

一、谜语起源于哑语

 

谜从哪里来?谜语起源于哑语,是在我们的祖先从猿类演变出来的同时产生的。

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先起初是不会说话的,他们互相交流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一种是发出声音的“呼唤”(通常用“叫”来表示),不同的声音或长或短或高或低,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另一种就是通过头、眼、颈、脸、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进行沟通、表达心声,这手舞足蹈的动作包蕴着一个个深不可测的谜。在那个时期,用肢体动作所“讲”的话称为哑语(现名肢体语言,又名身体语言),在我们尚未理解这些用动作所“讲”的语言之前,哑语就是一种含谜的语言。于是,那个时期也就成了中华谜语文化的初级阶段——动作表意阶段。

之后,人类有了语言,继而又发明了文字,哑语就开始分化,一支成为了语言学,如今我们仍能见到聋哑人在接触交谈中广泛运用着;一支则转化为民间文学,成为谜语中的一个品种——哑谜。

哑谜,就是用动作来表达心声的谜语,又称动作谜,它最初的表演形式就是打手势(如芭蕾舞的手势)。起初是男女老幼都懂哑谜中的寓意的,也经常运用于交往之中。后来有了语言, 人们的交谈也明朗化了,哑谜市场由此趋于萎缩。到了殷商之后,哑谜成了密言、测智、谲谏的一种工具,东汉蔡邕《琴操》卷里就有一段关于哑谜的介绍。

商王朝末代帝王纣,听信奸臣崇侯虎的谗言,将西伯昌(即周文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择日欲杀之。他的臣子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号称“文王四友”)得知文王被囚的不幸消息后,迅即徒步前往探望文王,通过行贿狱卒而进入监狱。他们在狱卒的严密监视下,不能讲想说的话,于是文王先眨眨右眼(中国有男左女右的传统习俗,右眼代表女色),暗示纣好色;接着用槌敲打自己的部,暗示要用奇宝填饱的“食欲”;然后又在牢里小步,暗示快快去行动。“文王四友”心领神会,高兴辞别。回到周国后,他们即请姜太公出主意想办法,四处寻访美女,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以献于纣。贪财好色的暴君纣在得到美女珍宝后非常高兴,立即宣诏释放了文王。
  哑谜最初是由出谜者表演动作,猜者则根据其动作去领悟其所隐寓之意的。周文王的“创作”就是一例。后来哑谜改良了,由谜者以实物为题,由猜谜者表演动作来揭开谜底。如清代乾隆初,有人设哑谜,置银罗汉于一玉盘中,要求猜千家诗一句。当时,有一猜者默不作声,上前取起银罗汉,并将盘子旋转一团,旁观者不得其解。原来这个动作所揭开的谜底是:“银汉无声转玉盘。”(待续)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