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相城十绝”盘活了非遗文化
【发布日期:2014/9/17】【作者: 李龙兴、陈丹丹 】【来源: 相城区文联 】【阅读次数:637】【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太平船模

  连续两个月,相城区“非遗采访小组”每天随身携带电脑、摄像机和录音笔,往返奔波于寻常百姓家,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掘散落民间掌握特殊技艺的老艺人,全程记录历史印记,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相城十绝”,不仅是相城民间工艺的代表作,而且又盘活了全区的非遗文化。最近,这个区又进行着口述非遗的民间采风,旨在寻找散落民间的历史遗珠,并将汇编成书。据悉,目前已采访了10个非遗项目的25位传承人。

  寻找散落民间的“历史遗珠”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老古董很有可能在拆迁中消失,如不及时加以收集整理,这些历史遗珠将退出历史舞台。于是,相城区各地纷纷成立历史文化遗产抢救小分队,挨家挨户收集散落民间的文化遗产。
  相城区文联副主席王少辉介绍,相城区对全区13大类65个非遗项目,包括口头文字、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技艺、民间习俗节目等在内的分布状况、生产方式等,统一规划保护;并建立非遗保护基地,新建御窑工坊、渔歌、草编等在内的24家生态保护区,使非遗保护区涵盖各个民间工艺;还打算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会,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资助与补贴。
  望亭镇老干部周云飞,30年如一日收集保护文物,他从挖掘出来的泥土中找出600多件老古董献给望亭中学,创办一个“吴文化博物馆”,如今这个“文博馆”已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周老介绍,自己收集到的20多件较有价值的文物都移交给了博物馆,并将最有价值的宋朝手抄砚移交给了市文物管理部门。太平街道非遗抢救小组挖掘收集到了一大批实物,如今这些实物被陈列在“荻溪文史馆”。

  让“老古董”重放昔日异彩

  采访时王少辉告诉记者,他们区建立了传承人完善体系,目前全区拥有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6个、49位传承人。其中,包括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御窑金砖和一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省级非遗项目2个,3名传承人。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是经国家批准注册的专题博物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巧生大师创办,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私人铜炉文化主题博物馆。陈巧生是家族铜器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他复原了以“失蜡法”为核心的传统铜炉制作技艺,让已断代近百年的中国铜炉文化香火延续。
  继而,相城区又在元和文创园新建了800平方米的非遗展示交流馆,将金砖、缂丝、船模等14个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项目展示出来,陈列的22位传承人的200多件作品让每一位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御窑金砖博物馆也在抓紧建设之中,预计明年可投入使用。太平镇结合老镇改造,在修复好的老房子里开设“非遗工作室”,把原本闲散在家的非遗传人组织一起,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相城十绝”文化产业唱主角

  11月24日,苏州市第12届民间艺术山花奖和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将在相城举办,相城区文体局花8万元购买17个摊位,专门供巧生炉、蟋蟀盆、缂丝、船模、金银丝镶嵌等独具地方特色的“相城十绝”非遗项目展示,让它们在文化产业的舞台上唱主角。
  “我们正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将新增网络平台,对非遗文化进行多方位展示交流。还会通过组团参加博览会、交流会等途径,为以‘相城十绝’为代表的非遗项目搭建一个宣传展示平台。”王少辉向记者介绍说。“相城十绝”的代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梅泉,是御窑金砖的第五代传人。前几年,他把御窑金砖制作工艺传承给了女儿金瑾后,御窑金砖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发了一系列金砖新品。去年,御窑金砖首次漂洋过海,巡展“金砖国”,让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国际大舞台。御窑金砖走出国门,开创了相城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的新模式,使“相城十绝”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今后凡是国内有影响的文化博览会,我们将抱团组织‘相城十绝’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参加,由政府购买服务组成‘非遗大篷车’,给其更多展示的机会。同时,将编著《相城非遗读本》,统一进校园,使之更好地传承发扬。”王少辉如是说。(李龙兴、陈丹丹)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