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苏州都是戏曲繁盛之地,更是昆曲和评弹的发祥之地,看戏听书是苏城百姓最主要的娱乐休闲项目。大概苏州人对戏曲太热爱了(笔者所指戏曲为广义,表演场所包括戏园、影院、书场和街头等),所以苏州话里出现了许多戏外戏语,也就是带戏字的苏州俚语。譬如:看白戏、壁脚戏、出把戏、放汤戏、话把戏、假老戏、压台戏等等。
看白戏
所谓“看白戏”,就是不出铜钿看戏。人们或与戏园书场之人认识,或和某演员熟悉,就可不花钱进去看白戏。笔者小时候,由于舅舅是苏昆剧团演员,就常跟着去看白戏。“看白戏”成为贬义词,源于旧时苏州戏园影院里的一种顽疾:因一些人各有不同背景,或是流氓恶霸或是兵痞警察,进园子看戏从不买票,而且稍有怠慢,还要打人、砸园子。解放后看白戏现象才逐渐消失。不知何时起“看白戏”有了新版本:一旦有名角明星来苏登场,或有什么新鲜大戏上演,总有一些戏票,免费送到得罪不起的相关部门和某些公务员手中。另外,有人将在桥头路边、小菜场、隔壁头等地看打架相骂,甚至看赤裸狂奔的现象,也叫“看白戏”,其中包含了小市民幸灾乐祸的意思和高潮迭起的期盼。当然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相骂纷争之类的白戏,已少了许多,看白戏现象也随之减少。
壁脚戏
“壁脚戏”大多是小孩子的行为。以前不少孩子由于家里贫困,出不起钱买戏票、书票,有时就只能站在茶馆书场的屋檐下、门缝外、墙隔壁,听听“壁脚戏”:里面是在说《西厢记》还是《水浒传》?这是一种现象。另外是说有灵活一点的小孩,会在戏院开场时,牵着执票观众衣角、装成他们的孩子跟进去;或是凭着个小趁戏院进场拥挤之际,混进戏院。没票进场当然也就没座位,只好找隐蔽的墙角落,站着看“壁脚戏”,一旦见有人来查票便会躲进厕所。如碰到善良的查票员,对看“壁脚戏”的孩子,一般只要不吵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便抓住,也很宽容,悄悄逐出戏院了事。在老百姓生活中,总会有个别心术不正、躲在角落里,一门心思去偷听别人家讲闲话的人物。此种听“壁脚戏”者,还往往鬼鬼祟祟在背后议论别人、说人坏话,由此引申出另一俗语,叫“戳壁脚”。
出把戏
“把戏”以前是指变戏法,一种蒙蔽人的花招,譬如从帽子里变出只鸽子来。“猢狲出把戏”则是以前常见的街头节目,玄妙观里尤其多。由一个或几个外乡人,牵着一只或一群猢狲耍猴戏,“嘡嘡嘡”的锣声,把猢狲耍得团团转,做着各种把戏,引观者兴奋不已、纷纷赏钱。现在并不多见,就是碰见也只是一邋里邋遢的男人,用绳牵一只龌里龌龊的猢狲,直接向你讨钱。猢狲出把戏,就是做各种人模怪样的表演来逗观者。所以苏州人但凡看见小孩太爱表现,过分调皮,举止夸张,一定会喝住:“啥体?猢狲出把戏啊?”如今作为一种对待表演者的态度,“出把戏”之语依然存留苏州人的口中。只要人们看见低级的娱乐节目;社会上碰到拙劣的行骗行为、有意的出尽洋相,一乐之余往往会鄙视道:“出把戏而已。”旁人就心领神会了。
放汤戏
“放汤”一词,为“泡汤”演化而来。“泡汤”原意是计划落空、事情办砸、钱财等遭到损失。而“放汤”则有放任其泡汤之意,其实这里是指一种噱头。苏州旧时戏院,有一种老规矩,每场戏演出之前都要闹场,即激烈地敲打锣鼓家什,告诉观众演出就要开始,赶快购票入场吧;而在演出结束前约十几到廿分钟,戏院会撤去门口的检票员,大门敞开,放任候在场外的人或路过戏院的人,进去看戏,这就叫“放汤戏”。因此,每当临近散戏前,总会有许多人候在戏院门前,等着看这放汤戏,尤其是那些买不起票的人。尽管没看到戏头戏身,看一下戏尾,也算过了一下戏瘾。戏院免费给场外人看一段精彩尾断,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善举,好让穷戏迷过过戏瘾,其实是为招徕更多的观众。后人常借“放汤戏”一语,形容某事已完成了大部分,却在关键时刻没有搞定而前功尽弃。
话把戏
“话把戏”,顾名思义,是成为了人们话柄的一种行为,也就是人们常常会提起的某种“把戏”。笔者在“出把戏”一段文字中,已说过“把戏”是一种蒙蔽人的花招杂技,旧时常见。如果说,普通的把戏是指热闹嬉笑的街头戏剧,那么“话把戏”则是用来借指某一种令人耻笑行为的专用语。这种“话把戏”,可以是指一种被人拆穿后的卑鄙的小人计策,或者是一种被人看破的拙劣的欺诈性表演,也可形容某种狡猾的哄骗人的花招,甚至是一种被人说破的见不得人的丑事,等等。对于这种话把戏,苏州人口中甚至还有“一世话把戏”之说,就是指这种花招丑事,人们一世忘不了,还要口口相传。至于“把戏”一词,苏州还有“鬼把戏”、“尖头把戏”等延伸词语,来形容阴险害人的行为和心怀鬼胎、善于钻营的人,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假老戏
“假老戏”一词,是指事情或东西是假的;或说是装腔作势演戏给人看的。不少阿姨婆婆,喜欢看《新老娘舅》一类的电视节目,这些家长里短、情爱坎坷的“真实”故事,赢得她们不少眼泪。却不知这些“真实”故事全是假老戏,情节是虚构的,人物是假扮的,只为提高收视率而已。假老戏一旦戳穿,苏州人就会说:“哈哈,全本假老戏。”假老戏不同时期都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说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最终目的都是骗铜钿。旧时赌局上的换牌术,就是骗子在赌博中常用的假老戏。民国年间街头有一种“传授包赢不输法”的假老戏,在收取赌徒学费后,秘授纸包一个,可回家拆开一看,纸上仅有五字:“不赌,当抽头”。还有利用封建迷信骗人的;利用女色为诱饵使贪色者上当的;有串通合谋诱使人失财等等。而今泛滥成灾的电信诈骗、网络诈骗,说它假老戏已是太轻了。
压台戏
戏目的演出,有不同名称:第一出戏叫“开场戏”或“开锣戏”,只演戏中独立一场或一个段子称“折子戏”。“压台戏”则是指戏曲表演中最后一出或倒数第二的戏目,术语亦称“压轴戏”。因为它必须压得住台脚,否则就会出现观众离场现象,所以“压台戏”都是重头好戏。生活中,苏州人常比喻最后出现的事或重要活动,是唱压台戏:你别以为事情结束了,压台戏还在后边呢。压台戏常常借指最后的好,但也别有含义。一种是指有难度:俗话说“开场锣好敲,压台戏难唱。”难就难在要出类拔萃、力压群芳,要起完美收官作用,故人们都怕“压台戏”。另一种就有贬义了,同事儿子这次考试,名次排班级末一位,只见其老爸直摇头叹气:“唉!小赤佬今年考试是压台戏啊。”其实人们都在演绎一部酸甜苦辣的人生大戏。笔者年近花甲,也正考虑着如何演好自己人生的压台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