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对苏州核雕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来自苏州的核雕师周建明、许忠英、钟秀琴、赵才信和吴杰在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民间核雕艺术大赛”上,一举囊括了全部五个金奖。苏州核雕师们在首都北京雕刻技艺的精彩亮相,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苏州核雕的关注,舟山,一个偏倚在穹窿山麓的小山村,因为数百年来传承的核雕手艺而被世人所熟知。核雕,这一古老的“鬼工”绝技在当代核雕师们的手中重新焕发出艺术青春。
□袁牧 文/摄
一、苏工沃土绽奇葩
核雕,一种果核上的雕刻艺术,其体量大不盈寸,其空间指掌之间,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雕虫小技”,然而,正是因为“小”而艺冠众工。在果核上施刀,如同在独木桥上走马,刀锋游走恰似四蹄腾飞,靠的全是运刀走刃的技艺和扬鞭策马的果敢。果核上雕刻的人物山水草木亭桥,其五官神态、屋宇梁架、山川物态、四时景色,样样都是寻常之物的浓缩。核雕塑形,最难表现的莫过于最熟悉的寻常之物,所谓“鬼神易好,犬马难成”。核雕虽小,却能容大千世界于方寸之间,难怪四百多年前的李日华(约1565-1635年)初次见到这种核雕“小技”时激动不已:“虞山王叔远有绝巧,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细如毫发,无不明了者。”(《六研斋笔记》)二十多年后的魏学洢(约1566-1625年),当他见到王叔远的核雕时,同样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我们所熟悉的《核舟记》。因为文人的记载,我们今天有幸读到了四百多年前的这段核雕历史,而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却永远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尘封的历史我们难以臆测,有文字记载的核雕故实都与苏州相关,孕育了明式家具和其他众多工艺美术形式的苏州,同样也滋养了核雕艺术。
温婉灵秀,注重品质,讲究精致的苏州,恰乎更适宜于精微奇谲的果核雕刻艺术的发展。明清之际记载核雕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在有限的文字记载中,大多却指向苏州。从他们留下的文字中,我们不仅熟悉了王叔远,还知道了顾四、沈君玉和杜士元。至今,在常熟博物馆里面还收藏着一枚清代杜士元的“核舟”。如果说明代常熟核雕家王叔远和清代杜士元精美绝伦的核雕艺术已经是逝去的历史的话,那么,当代核雕艺术的辉煌,却是由太湖边的一个小山村——舟山村兴起。
二、古老核雕的当代辉煌
见诸文字记载的苏州核雕历史已有五百多年,在这五百多年的核雕历史中,舟山村就占了后一半的历史。两百五十多年来,舟山村的农民放下镰刀就是刻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是核雕的绝技。
舟山村近代核雕的兴盛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核雕艺人殷根福,是他在上海经营“永兴斋”期间,将原先只是作为单子配饰的核雕改变形式和用途,运用罗汉头为造型元素,以十八颗为一组,用线穿缀而成念珠。核雕形式和用途的重大改变,很快带来了庞大的市场,从此,舟山村的核雕走进了大上海,走向全国,甚至漂洋过海远销海外。殷根福所开创的核雕形式,被烽火连天的战争和触及灵魂的文革所割裂。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才由殷根福的两位传人——须吟笙和钟年福重新粘结,至此,舟山核雕犹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
当代核雕收藏把玩热的兴起,与苏州舟山村核雕的发展和核雕艺人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舟山村已恢复了小规模的核雕生产。初期主要为上海、南京等地的文物商店和涉外旅游景点生产一些旅游工艺品。改革开放后,国内先富起来的既有闲钱又有雅兴的人开始关注负载文化内涵的成人玩具——文玩,核雕随之也进入文玩市场。此时,还在南京读大学的周建明也开始了以核雕手艺勤工俭学的尝试。虽然当时人们并不了解核雕为何物,但精致奇巧的核雕作品却吸引了南来北往的玩家,一篇中学课本中的《核舟记》也帮了他的大忙,核雕销售自然也就有声有色起来。核雕带来的经济效益具有莫大的促进力,也带动了蜗居在山村的手艺人走出山村,走进市场,一时间大江南北遍布舟山核雕艺人的足迹。慢慢地,核雕这一精巧的“雕虫小技”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经过老一辈核雕师们十多年的精心培育和艰苦努力,终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收藏把玩核雕艺术的热潮。
由舟山村掀起的这一波文玩核雕收藏把玩浪潮,开启的不仅仅是核雕的市场,带动的却是惠及全国各地的核雕产业。素有“北工”之称的山东潍坊和河北廊坊,为了顺应核雕市场的发展和审美好尚,也舍弃了数百年来一直从事的桃核雕刻,转而以苏工为标准进行橄榄核雕刻。以木雕著称的浙江东阳也不甘寂寞,部分木雕师转作核雕,并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用到核雕的生产中,很快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近年来全国其他地区,如广州、福建、沈阳等地也陆续涌现了大批核雕创作者。核雕艺术的创作队伍不断扩大,一些原本并不熟悉核雕为何物的人也转行进入核雕行业,那些从高校毕业的从事绘画、雕塑和设计的大学生们也投入到核雕创作的大军中。如今,核雕再也不是让人感到“奇哉”的“鬼工技”了,它已成为遍布全国各地的一种工艺美术品种。 三、一次核雕技艺的擂台赛
纵观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和文玩市场,从来没有哪个工艺品种如核雕这般赢得如此火爆的市场,也没有哪个文玩品种能够让玩家如此痴迷。核雕的火爆,从业人员的大量涌入,一方面推动了核雕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急功近利者,采用“代工”的方式假冒自己的作品赚取高额利润,更有甚者干脆用赝品假冒他人作品欺骗玩家。高科技的“电脑雕刻”已经成为核雕市场的“癌细胞”。这些核雕市场上的不和谐音极大地挫伤了收藏者和玩家的心,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将危及整个核雕产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能够更好地继承传统,提高水平,促进核雕的健康发展,是文化管理者思考的问题。“随着文玩核雕收藏的火热,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如赝品、代工和电脑雕刻等,严重阻碍了核雕艺术的健康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雕艺术,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水平怎样,传承情况等方面,以前都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文化部想就此问题进行一些调研摸底工作,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首届全国民间核雕艺术大赛组委会副主任王燕国谈了举办这届全国核雕比赛的初衷。
据王先生介绍,文化部早在两年前就开始筹备此次活动,12年底以北京为起点,对天津、河北廊坊,山东潍坊、江苏苏州和浙江东阳等地的核雕市场、生产基地和个人工作室进行了深入调研,最终确定以苏州为中心开展活动。2013年5月10日成立组委会,启动了本届全国民间核雕艺术大赛活动。13年12月14日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举办了初赛。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大赛采用匿名的方式。初赛共收到400多件作品,从中评选出147件入围作品。经过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对入围作品进行筛选,从中选出38位选手参加决赛。此次采用海选的方式来发现人才在工艺美术行业中并不多见。王先生特别强调,决赛采用现场比赛的方式,参加决赛的核雕师本人自带雕刻刀和设备,自带橄榄核,在四天时间内现场雕刻出一件作品。比赛结束后将对获奖作品进行拍卖。“采用现场雕刻的方式进行比赛,其目的主要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切磋技艺,相互交流学习,消除门户之见的平台。通过此次比赛,我们对核雕行业也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文化部正在建立的一个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搜集真实有效的数据。”王先生还透露,今后还将继续举办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核雕比赛,以便不断更新和充实工艺美术数据库里的数据和内容,让核雕这一非遗形式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2014年7月28日至8月3日在北京天坛古玩城内拉开了首届全国民间核雕比赛决赛的大幕,来自江苏苏州、浙江东阳和黑龙江沈阳三个核雕主要产区的38位核雕高手齐聚,角逐5名金奖,15名银奖和18名铜奖。
四、走上擂台的都是赢家
8月28日,一支近三十人的参赛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苏州出发到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民间核雕艺术大赛”的决赛。在这支决赛大军中,有核雕界的翘楚周建明,功成名就的许忠英,名闻遐迩的谢才元钟秀琴夫妇等老前辈,也有一批如任小明、赵才信、周福林、陈云华等核雕界的中坚,还有一些如顾建国、史小军、殷丽芬、吴杰、孙小娟等年轻的后起之秀。
参加比赛一般都是年轻人的事,对于已经是行业中坚的核雕师,尤其是功成名就的老前辈来说,已经无需用奖杯来证明自己。既然参加比赛,一定会有输赢,赢对他们来说只是锦上添花,如果输,毁掉的也许就是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市场地位。参加这样的比赛他们又是怎么想?
周建明直截了当地说:“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自己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用在现场进行雕刻的方式来引导市场杜绝赝品仿品和代工以及电脑雕刻的现象,提升核雕的知名度,增强玩家的信心。来到这个赛场上的都是全国各地身怀绝技的核雕高手,大家同台竞技只是想以此证明自己的雕刻技艺和捍卫手艺的纯洁性。参加比赛并非只是为了得奖,不管此次得到的是金奖还是铜奖,意义重在参与,能够参加比赛的都是赢家。”许忠英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现在做核雕的都是个体户,平时大家都关起门来闷头干活,很少相互交流,参加比赛可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手一起交流,相互学习,提高技艺。至于是否得奖,并没有考虑那么多。”陈云华的想法颇具代表性:“参加此次全国核雕比赛其实并非只是为了得奖,到这里来一方面是想得到一个可以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在全国的擂台上比拼,我认为敢来,就是成功。参加比赛是一个‘偷艺’的好机会,看到其他地区高手的一些特殊技艺,对我们以后的创作一定会有所帮助。”
核雕师们的肺腑之言从大家在现场认真地投入比赛中可见一斑。每天早晨九点到达比赛现场,九点半开始雕刻比赛,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下午接着雕刻。比赛现场不断有观众穿梭其间参观,核雕师们也不时停下手中活相互交流。很多核雕师都表示,此次核雕比赛我们最多的收获不仅是从其他地区核雕师那里学到了一些创新的理念,更主要的是通过组委会举办的三个与学者、媒体、玩家和商家的座谈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了核雕的属性、文化价值、市场状况以及核雕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收藏与把握等问题,更加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谢才元感触颇深:“看到了人家创新的东西还是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对我来说,几十年的老套路一时难以改变,但对我们舟山村的年轻核雕师来说就要跟上形势的发展,不能一成不变了!”
五、未来核雕谁主沉浮
由苏州核雕师开创的当代核雕收藏把玩热在此次全国首届核雕比赛上也以苏州核雕师的全胜收官。此次核雕比赛的全胜,代表的只是苏州核雕既往的成就,未来核雕的发展必然与社会审美取向的变化同步,追新求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性,创新是艺术创作永远不变的主题。在此次核雕大赛上,来自浙江东阳和东北沈阳的核雕作品,以其飘逸的雕刻、全新的手法和清新的创意而赢得了玩家和媒体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广泛的市场。
素有木雕之乡美誉的浙江东阳,其做核雕的工艺还是在苏州核雕师的引领下发展而成。一方水土生成一方艺风,后起之秀的东阳核雕自然将传统木雕的造型方式、空间处理和雕刻手法糅合其中,核雕作品敦实厚重中不失飘逸灵动,与讲究传统,注重程式的苏州核雕不同,显得自然生动。东阳从事核雕的人大约只有苏州的十分之一,但是其产能却一点也不小。精明的浙江人将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模式运用到核雕的生产中,他们将选料、设计、制坯、起形、粗雕、修整、打磨、包装等不同工序进行分段配置,并根据雕刻师所长进行合理分工,采取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进行批量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虽然是流水线作业,但在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所以可以确保成品质量。
与注重量化生产的苏州和东阳不同,沈阳从事核雕的人员不多,大约只有100多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天人核依”,“机缘巧核”和“依人核趣”三个比较大的工作室里面。沈阳从事核雕的大多是70、80后的年轻人,他们中的百分之七八十是各大美术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其中有很多学的就是雕塑专业。对具有良好造型基础和较强创作能力的东北核雕师而言,既可以广泛吸收包括苏州核雕在内的传统技艺和样式,也可以广泛接受西方雕塑和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方式,他们可以没有负载地轻装上阵,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创新,在他们的雕刻刀下呈现的,都是他们的所爱所恨,所思所想,如“依人核趣”工作室创作的现实生活题材作品“大过年”,卜云鹏创作的神话传说题材“新西游记”,肖像写真作品“相声大师马三立”等,无不显示出他们的造型和创新能力。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核雕比赛上,苏州核雕获得的不仅仅是全部五枚金奖,还有对自我的正确评估:金奖证明的只是苏州核雕的辉煌历史,核雕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核雕师们对艺术的尊重和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