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大沐:贞以修德 诚治吉金——陈巧生仿古铜炉作品赏析
【发布日期:2014/8/8】【作者: 大沐 】【来源: 苏州日报 】【阅读次数:1883】【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江南名城,吴越古地。自古以来,苏州地方人杰地灵,无数能工巧匠,凭借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与热忱,用勤劳的双手,以精致细腻、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开创了中国工艺美术中可占半壁江山的一大地域性门类——“苏工(苏州工艺品)”。水土育人,独钟灵秀。吴地人民,有着丝绣一样细腻的心思,有着竹木器具一样轻巧的手法,造就了“苏工”不同于其他地方工艺的江南山水一般温婉的气质。
  其实,这片江南水乡也并非只有温婉的一面。在古吴国时期,这里曾是我国最富传奇色彩的武器——吴钩的产地,铜器制造工艺于此地渊源传承,从铸剑大师干将、莫邪到明万历年间的“苏州造”,再到清乾隆年间《苏州府志》所记载的“郡中西城业铜作不下数千家,精粗巨细,日用之物无不具”。苏作铜器器型各异,上至皇宫礼器,中达文人雅玩,下到民间家用,无所不备,展现了苏州工艺的多层面魅力。
  人如其器,非凡的艺术品都或多或少体现着艺术家的性格、审美和行为方式,也透出他所接受的周边文化氛围。当代铜炉大师陈巧生,生于苏州,祖上自清代起便于阊门外老铜器街上开设铜坊,三代传承,萃于一身。他所制的古韵铜炉,行内尊称“巧生炉”,沉稳内敛,精纯素雅,不善言辞,不威而重,无处不显出他作为一名苏州老手艺人“贞以修德、诚治吉金”的诚挚品质,无处不体现着他四十年来恢复传承传统铜炉铸造技艺的艰辛与艰难。正是这些不再被人提起的记忆,铸就了今时今日“巧生炉”的光华与辉煌。
  “巧生炉”在收藏界声名鹊起,爱好者也与日俱增。然而作为一个深具素朴情怀的铜炉艺人,陈巧生十分谦虚恪守。每当藏家和记者称他为铜炉大师,他都主动更正。这并非是他刻意为之,而是他发自内心的觉得“铜炉艺人”四字才是最准确的写照,唯有这个称谓,才让他心安理得并乐此不疲。“身必勤,性必德,行必端,工必巧”是他身体力行的准则,也是他朴素的人生观和财富观。在每一个“巧生炉”的创作中,为了塑造经典器型,他日思夜想、殚精竭虑;为了原料精到,要高温冶炼,多达十二甚至十八次;为了皮壳润和,必须手工打磨处处周到;为了宝光内敛,他要香燃烟熏,日夜盘养。经过这无数道工序之后,呈现在众人面前的“巧生炉”,才有着与明代宣德炉如出一辙的典雅气质和宝炉神韵。
  陈巧生所制“巧生炉”仿古而不拟古,传承中不断创新,四十余年的炉火历炼,令其在品类、工艺、用材、作色等多个方面超越古代,体现出陈巧生大师艺术审美的独特性和时代性,赋予冰冷的铜器以生动温润的质感和卓而不群的气韵,使其焕发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正如当代收藏大家马未都所赞誉的那样,“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巧生炉”体现了中国儒家传统审美文化的理想,它们形制上的中和之美和工艺上的至诚之美成就了艺术上的崇高之美,而以中和为美,礼义为度,达到至诚境界,正是历代中国人内心修炼的最高境界。这种气质和境界,也恰恰在“巧生炉”上生动地呈现出来。 
  陈巧生简历

  1957年生于苏州,高级传统工艺师,中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铜炉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国苏州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巧生铜艺工坊厂长,苏州巧生炉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相城区巧生炉艺术馆馆长,苏州巧生炉博物馆馆长。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