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悠扬 传唱不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传一方歌。民歌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悠远的巴城民歌从挖掘到传唱到弘扬,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昆山巴城的开发建设也带动和促进了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巴城民歌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一、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把巴城民歌作为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和投入,为其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发挥主导力量。使巴城民歌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发展巴城民歌时注重依赖社会力量,培植民间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民歌发展。为此,在传承方面巴城努力做到三个方面。一是2010年成立“阳澄民歌队”,吸引了一批熟悉民歌、热爱民歌,有丰富经验和理论功底的人才参与进来,为民歌的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人力保障;二是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长三角民歌邀请赛。巴城民歌的传承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通过比赛扩大民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各省市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博采众长,共同提高发展水平。三是每年开展好三个层次的培训。将民歌艺术带进学校、带进社区、带进旅游景点。年轻一代是民歌继承的主体,通过学校教育、兴趣班、社区文艺队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和接触民歌,进一步激发起年轻一代对民歌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始终坚持挖掘整理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民歌主要以口头相传为主,加大收集抢救工作迫在眉睫。巴城镇充分吸取上世纪民歌收集整理的经验教训,大力做好“三个加强”。一是加强现存民歌的收集整理。对现存的民间的纸质、声音资料,运用现代音像技术手段,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资料库实现信息化管理,让所有有理论研究兴趣的人士均可共享基础资料。二是加强民歌传承人的培养。民歌人才是发展巴城民歌的宝贵财富,是巴城民歌持续发展、薪火相传的基础,要通过奖励和多办活动等方式,提高他们传承民歌的积极性。为此,巴城镇政府每年出台文艺团队的奖励办法,鼓励民间文艺发展,于2011年推选新一代民歌手陆振良为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4年又将陆振良培养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另外,陆振良的徒弟沈莉萍也不断钻研民歌唱法,为巴城民歌注入新鲜血液。三是加强民歌文化的宣传推广。为了更好的推进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巴城镇加大宣传推荐力度,不断打造具有广泛、持久、稳定的民歌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公益广告、社区宣传栏等载体,积极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升美誉度,打响知名度。
三、始终坚持保护传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巴城深入研究如何把民歌传承发展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提升巴城民歌知名度和美誉度时,加大民歌创作和创新,使民歌体现时代风貌、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情,反映巴城建设新面貌,反映百姓生活新气息。通过举办民歌创作大赛,邀请作家、音乐家、专业人士、学生广泛参与,力争在保护传承原有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一批体现时代主旋律,符合群众欣赏需求,在本地区内叫得响,在省内外拉得出的一批佳作。
巴城民歌的传承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需要更多的民歌爱好者投身到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期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民歌的创新工作,让新时代里古老的巴城民歌创造出新的辉煌。(巴城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