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民俗文化,具有地方性和独特性,是发展当地旅游的重要资源。姑苏区建立以来,使原来三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旅游与文化共生共进、一体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如何利用姑苏区丰富的资源,来做亮民俗文化活动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互促互进、互荣共赢的发展新态势,提升姑苏名城的活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做亮姑苏民俗文化活动品牌,应当要注重五个方面、运用好五个要素:
一、深入研究活动内涵,是再造民俗文化品牌的理论要素
一要摸清梳理民俗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第一资源,建议由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学者、民俗顾问以及其他社会力量通过调研、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全区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遗迹、民俗文化、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建立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进行分析整理,为今后作为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规划与建设等方面提供基础性资料。
二是研究重要民俗活动的内涵。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能流传几百年,必要条件,除了有广泛的民众参与外,肯定有它的精神内核,是一种精神在吸引千千万万的民众来参与。以我们姑苏区元宵灯会、钆神仙、吴地端午节三大民俗文化活动、即“姑苏三宝”来分析,各有各的主题。元宵灯会:从娱乐到祈祥;轧神仙:从大爱到普惠;端午节:从“辟邪说”到纪念伍子胥,等等。作为这些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应当对活动的起源、发展、现状等,作一定的研究,将文史资料梳理升华,尤其要思考这些活动在当代举办的意义,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去伪存真,才能使活动主题得到升华,才能使这些民俗文化活动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前年我们挂了“中国庙会文化研究基地”的牌子,要逐步展开研究工作,争取取得一些成果。吴地端午活动“非遗”的级别比较高,是不是能与国内外的有关学术团体,加强联络,研究探讨,以此来为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发展提供文史的支撑、理论的支撑。
三是思考如何融入文化元素助推旅游升级。要利用文化元素来推动旅游行为由观光型向休闲型、度假型和养生型转化,由走马观花式、景点留影式的旅游,向主题游、深度游转化。提升旅游的层次,关键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运用文化元素提升旅游的综合服务力,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比如:虎丘综改实施后,与山塘资源整合,能不能开发“红楼文化游”、“水巷休闲游”、“吴文化寻根游”等;平江路、新郭老街、山塘西段,能不能各有侧重,做成苏式生活体验系列;桃花坞今后能不能建设成为吴地民间工艺博览区;西中市和天赐庄能不能建成民国风情街区;苏州正在建设博物馆城,众多高品位的博物馆都在姑苏区,能不能开辟一条博物馆专线游,等等。这些都需要理论的思考和超前的可行性研究。
二、科学策划精心组织,是构造民俗文化品牌的运作要素
理论上讲,民俗文化活动都是由民众自发组织参与的。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民间组织还不很强大,由政府出面组织,仍是主要的运作模式,也是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多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每年,我们会研究一个主题、圈定一个地域、拟定一个日程、安排一个开幕、选择一批团队、组织一套班子、预算一笔经费等等。这些都是运作一个重大活动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从策划上讲,打造一个活动的品牌,必须在坚守这个文化“根”的同时,深化主题,并在当代大背景下,运用当代审美观念,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使活动更具生命力,参与度才会更广。比如,把这些民俗文化活动纳入“家在苏州”、“中国梦苏州篇章”等等,不仅使这些活动更具当代意义,而且将会大大提高参与度。从组织上讲,能不能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参与活动,是组织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运作上讲,一直在探索的是,民俗文化活动如何更好地融入商业模式的问题。建议下一步继续探索,争取使这个问题能有效地破题。
三、传承精髓不断创新,是缔造民俗文化品牌的战略要素
一个传承百年的民俗文化活动,从起源、形成、发展,到相对定型,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是在变化的,即使是在基本定型以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民俗文化就有一个保护、传承、发展的问题。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讲保护传承,发展会成无本之木;不讲发展,难以有效保护传承。
因此,姑苏民俗文化活动应当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打造品牌亮点。具体来说,已经具有影响力的“姑苏三宝”,应当在现有基础上,深入研究。一是设法在主题上进一步深化,比如,元宵灯会不仅仅是赏灯、猜谜,元宵有“走百病摸门钉”的说法,还有元宵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有百姓对新的一年开端的美好祝愿的内涵,那如何在主题上作深挖。再比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苏州是纪念伍子胥的,是弘扬爱国精神的,那我们如何和爱国家、爱姑苏,结合起来,来深化主题。二是在范围上进一步扩大,要打造品牌,放大影响,把活动区域范围扩展,也是一个办法。比如,神仙庙移建南濠街以后,随着活动的发展,几年中区域从南濠街,逐步扩大到石路一圈、老街坊、演艺中心、山塘街,区域面积翻了几番,活动影响也越来越大。三是在形式上进一步丰富,在做好主场地、主体活动的前提下,可采取“中心开花,四面辐射”的框架来筹划,比如,元宵以古胥门灯会为主体,把其他一些元宵活动的项目,安排在周边的东南西北,有条件的话,可对接互动。四是在发动上进一步广泛,受原有区划的影响,参与活动的人群原辖区内的占比较高,三区并建后,需进一步广泛发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
另外,除了“姑苏三宝”外,民俗文化资源还十分丰富。农历六月初六曝书翻经,苏州有晒书习俗,平江路已经搞了几次晒书节,如何来做得影响更大一些。对于打造学习型城市、书香城市,大有好处。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这个民俗文化活动,今后可以交给新虎丘婚纱城来做。
“姑苏三宝”从时间上看,都集中在上半年,从均衡推动旅游的角度看,理想的情况是:一年四季都能有民俗文化节。前两年出了个题目,就是要整合利用寒山寺的资源,通过活动推动旅游。二○一二年尝试搞了中秋实景诗会,取得一定的效果。由此,笔者的建议是,把借景枫桥的枫桥夜泊活动,时间定在中秋期间,打造成姑苏下半年的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融入赏月,在挖掘传统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创新策划主题为姑苏团圆的中秋赏月的民俗活动——枫桥品月,以此来带动秋季的旅游。关于这个活动的策划,笔者曾对主题、资源、受众、活动等问题都作了一些思考,感觉策划得好的话,经过多年积累,有可能成为“姑苏第四宝”。此外,加上区外组织的“虎丘曲会”、“天平山红枫节”等,基本可做到季季有民俗文化活动了。如果把重阳登高赏菊、冬至人欢狮舞、春节迎春团圆都做好的话,那民俗活动将更加丰富多彩了。
四、广泛吸引受众互动,是打造民俗文化品牌的本真要素
增强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力,必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文化惠民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文化工作的着眼点。在组织民俗文化活动中,要实现供给项目多样化、供给对象普遍化、供给模式优质化。唯有如此,才会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活动才会有活力和生命力。
增强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力,必须以精心策划为基础。一切成功的文化活动,无不是精心策划的结果。我们组织活动的主题是什么,主体活动是什么,每个活动都包含了哪些子项目,都要清楚。既要着眼系统性和整体性,又要注重每个子项目的独特性和关联性。特别是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理念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要有新意,要有亮点和卖点,每项活动要时办时新。只有带有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才会引起广大群众参与的兴趣,才会越办越好。
增强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力,必须以培育骨干为关键。要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大餐,不能光靠明星大腕。文艺骨干本身就是群众当中的一员,演来亲切自然。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群众文艺团队的艺术素养和演出水平。对群众文艺团队,在场地、师资、设备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扶植的帮助。采用表彰、命名和奖励等手段,调动群众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以使他们能为民俗文化活动提供精品力作。
民俗文化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民众广泛、自愿参与的民间文化活动。参与得越广泛,说明活动的生命力越强,将会传承得更为久远。广泛吸引群众参与,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借助运用现代传媒,是塑造民俗文化品牌的形象要素
当今时代,早已不是口口相传的年代了。先后出现的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在现代生活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个文化品牌活动的打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活动——形象宣传——总结提高——再活动——再宣传”这样多次反复的步骤,才能使品牌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民俗文化活动要保护、传承需要媒体的传播作用,民俗文化活动要扩大影响、做亮品牌,更离不开媒体的传播功能。
一是要走出传统的传播圈子,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改变原有的传播方式。 变小圈子传播为大众传播。综观世界流行的文化和商业信息,无不在大众媒体上大肆宣传。要改变那种小范围的言传的传统传播方式。我们应借鉴现代商业经济中的整合传播方式,并应用在民俗文化的传播中。要研究受众,研究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研究流通过程,再进行关联整合:比如将文字、影视、互连网、展览等各种传播,在时间、方式、手段等各方面有机地结合运用,对民俗文化品牌形象进行塑造。力求达到传播力的最大化。这也是民俗文化在信息时代,打造品牌必须采用的方法,这远比每逢开展活动,仅请本地媒体来报道一下复杂得多。
二是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搭建非遗宣传平台,开辟民俗文化宣传新阵地。重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在文化宣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辟网站、建立网页等推动民俗文化宣传实现网络化。及时报道活动动态,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向公众征集热点话题等。并尝试通过网络与专家互动,解答网民疑问,吸引网民参与。短信、动漫、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开辟了民俗文化宣传新的形式,过去我们在轧神仙活动中,就试用过短信、动漫等方法,扩大了轧神仙活动宣传的成效。
三是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播,应依附于某种载体,使它通过物质化的流通进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一直是依附在或实用型,或观赏型的物质(产品)上进行传播的。要使我们的民俗文化依附于某种载体,要将传统与时代产品相结合,将民俗文化依附在可被现代消费者接受的物质产品上,进行流通传播。比如如何通过旅游产品的开发,来传播民俗文化,前几年已作了一些探索,去年又用一本连环画、一首主题歌对轧神仙活动的传播,作了一些有益尝试。但是,还是远远不够的。
一首“枫桥夜泊”使寒山寺名扬四海;一幅《双桥》油画使周庄成为江南古镇的代表:一部《乔家大院》更使当地成为旅游热点。一本书,一首诗,一幅画,一幅摄影作品,一部电影、电视剧,甚至一个文艺节目,都能成为很好的载体,只要我们找准民俗文化的依附体,再通过现代传媒的传播,我们民俗文化活动的品牌一定能做得更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