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市场上,各式各样购物卡、月饼券、提货券等等名目繁多,这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在明朝的苏州就有了提货券。明嘉靖年间,富庶的江南地区店铺林立,商品交易十分频繁。尤其是苏州商贸相当发达,南北风味的餐饮店、食品店,如雨后春笋,堪称三步一小店、五步一大店。 当年苏州有一家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店———万福记,它的特产是一种酥皮饼,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苏式月饼,很受人们欢迎,每天总有许多顾客在万福记门口排队购买。店家开足马力生产仍供不应求。不仅如此,还经常有官府和大户插班下大订单,足够万福记忙上几天的,门面生意有时就照顾不下了。有钱有势的大佬当然得罪不起,但散客也是不能随意怠慢的。为了不让顾客空跑一趟,万福记的掌柜沈鸿昌,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临时应急方案,即在收取定金之后打下白条,盖上沈鸿昌自己的私章,允诺在指定日子前一定交货。原本此法只是临时用来应急的,却不料饼券非常热销,每天出售饼券的收入,竟高于现卖酥饼的收入。且饼券售出后,许多人并不马上兑现,而被当作礼品券送了人。还出现有钱人一下买许多饼券存在那里,需要送礼时就用几张,想吃酥饼了就拿券去换。这饼券就是提货券的雏形。 看到沈鸿昌卖饼券发了财,苏州城内的店主们眼红了,那些绸缎铺、布庄、饭店、肉铺、米店的掌柜们,都一窝蜂卖起了绸缎券、布券、餐券、肉券、米券等。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种券隐含着市场风险。譬如饼券上没有标明面值,购买时按照当时的价格付钱,提货时不用退补差价。但饼价会跟着粮价走,丰年和荒年的粮价变化很大,一些精明的百姓将饼券攒在家里,等酥饼涨价时再转手卖出。而有些人更走极端,他们通过赌来年的收成,做起了期货生意。如来年是丰年,饼券就跌价;如来年是荒年,饼券就涨价。不仅如此,市面上其他的券证,也被人做起了投机生意来,造成了市场混乱。但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嘉靖23年,倭寇大举侵犯江浙沿海,骚扰百姓。一时间,苏州城里人心惶惶,物价飞涨,商家乘机将商品囤积,市面上的券被百姓疯狂抢购。幸亏苏州知府铁腕治市,采取了一些强制平抑物价的措施,如开仓放粮、限价销售、限期收回券证等,市场供应才逐渐平稳。而始作俑者沈鸿昌的万福记酥饼店却破了产。 而苏州皋桥的孙春阳南货铺,发行提货券却很成功。铺主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年甫弱冠,应童子试不售,遂弃举子业为贸迁之术。始来吴门,开一小铺”。孙春阳南货铺能从明代的一个小铺,发展为清代一家颇具规模、专营南货精品的名店,应该与其创始人的文品味和精明能干,以及采用了别开生面的提货券不无关系。孙春阳发明的提货券,与当下商场、超市发行的礼券十分类似,即顾客统一到柜台缴钱取券,再依券的类型,分别到六房的窗口取货。钱泳的《履园丛话》《杂记下·孙春阳》载:“其为铺也,如州县署,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如此一来,南货铺既减少了顾客选货、结账时的拥挤,也使钱流、物流各自独立。因此不久之后,孙春阳南货铺的产品,便被指定为上呈皇室的贡品,孙春阳就此名闻遐迩,跃居为苏州巨富。由于孙春阳建立的制度十分完善,使得南货铺名声有增无减,直到240多年后,太平天国攻下苏州,孙家的南北货王国才被迫终结。 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不管是购物卡还是提货券,作为零售企业自行或委托发售的债权凭证,在方便消费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如果管理缺乏规范,甚至发售变味,造成市场混乱,看起来利人利己的购物券,也会有着诸多风险和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