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一项高新技术改变了刺绣作品传统的陈列形式,更引发了一系列革新——纳米“上妆”苏绣滴水不漏
【发布日期:2012/10/10】【作者: 吕继东 】【来源: 苏州日报 】【阅读次数:690】【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苏绣涂纳米 防水不怕脏

梁雪芳正在为她的刺绣作品做纳米材料处理

经过纳米技术“上妆”,一幅苏绣滴水不漏。(姚永强摄)

 

一项高新技术改变了刺绣作品传统的陈列形式,更引发了一系列革新——

 

纳米“上妆”苏绣滴水不漏

   

    8日,在镇湖工业小区梁雪芳刺绣工作室内,一件装置清雅现代的刺绣作品《残荷》让记者眼前一亮。看似普通的一件绣品,经高级工艺美术师梁雪芳采用纳米技术处理后,绣品表面犹如荷叶般“滴水不漏”。

  

绣品“涂层”防潮防腐



  “经过纳米防护技术处理之后的绣品,在保证色泽、手感等品质不降的前提下,解决了传统绣品无法解决的防水、防潮、防腐等难题。”梁雪芳说,说起这项技术的运用,还要从8年前接的一个单子说起。2004年,梁雪芳受新加坡佛牙寺之托,费时两年,绣制出高4米、总长度逾12米的刺绣作品《莲花经文》,但是日本人的装裱并未展示出苏绣的精美之处。2008年,当梁雪芳为佛牙寺百龙殿大佛背景创作的《五龙呈祥》刺绣壁画完成时,她向寺方提出免费装裱的请求。装裱一幅高7米、宽8米的巨幅刺绣作品,对梁雪芳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她并未采用传统的湿裱法,而创造性地运用了熨烫加温的“干裱法”,既保证了绣面的平整,也避免了对绣面喷水可能引起的色差。“我一直想改变刺绣作品传统的玻璃木框装裱法,”梁雪芳说,但如果去掉玻璃防护,绣品如何防尘?
  2006年,机遇来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进修的梁雪芳,有幸参与了毛主席纪念堂《祖国大地》大型绒绣壁画的创作。“这件作品由中科院提供了一种防尘技术,我由此想到了能否把这项技术运用到刺绣中来。”梁雪芳说,经过6年的反复试验,梁雪芳终于掌握了在绣品上运用纳米喷涂防护技术。

  

创新刺绣“轻”比书画



  梁雪芳向记者展示了一幅运用了纳米防护技术的《残荷》绣品,这是她最新研究创制的系列作品《尔若盛开》中的一幅。大面积的留白,简约的线条,浓郁的中国文人绘画风格中透出强烈的现代视觉感。而绣面婉如荷叶般,滴水成珠,不染尘埃。“这个系列做了40余幅,每幅都不一样,演绎了荷‘成、住、坏、空’的一生。”梁雪芳说,加上边框,每幅作品还不足二两重。
  在梁雪芳位于镇湖绣品街的展示馆内,记者见到了一幅名为《荷韵》的绣品,没有了传统装裱中采用的衬纸和玻璃,简约的边框内只有绣品。
  苏州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叶志明说,这项高新技术的引入,使得绣品可以直接陈列,不仅让绣品得以回归生活,更为刺绣在艺术领域内形成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提供了可能。

  

做刺绣要有“高眼界”



  “做刺绣这一行,不怕眼高手低,技术只要苦练,总归都能练好,怕的是没有开阔的眼界和思想。”梁雪芳说,2005年她为新加坡佛牙寺创制《五龙呈祥》时,数易画稿,却总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虽然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作品,但画稿却是一位木雕大师所绘。梁雪芳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她走进了清华美院。“在清华,我对刺绣这门艺术也有了更多的理解,我现在不再满足于复制一部作品,我要体现的是作品的深度和思想。”梁雪芳说。(吕继东)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