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吴地文化与秦晋文化、齐鲁文化、幽燕文化、河套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闽粤文化等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吴地文化的地域范围、起源时间、地点和中心区域等,目前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让人莫衷一是。研究吴地文化,历史资料很多,如《国语·吴语》、《史记》、《左传》、《吴越春秋》、《越绝书》、《吴地记》、《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等等,这些都很有参考价值。本文拟以三山岛和草鞋山等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为依据,述明自己的观点。
回眸1985年的发掘
1982年,三山岛开山采石,大山、小姑山暴露了含有哺乳类动物化石的裂隙堆积。1984年,又有人在三山岛西北部清风岭发现溶洞,并在溶洞里找到旧石器。此后的1985年,南京博物院作为发掘主持单位,与上海大学文物院、苏州博物馆、吴县文管会组织联合考古队,对三山岛旧石器遗址等进行调查和发掘,共发掘出土石制品5263件。这些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石髓和玛瑙;种类有石核、石片、石器。石核大部分为锤击石核,说明当时的打片技术和石核的利用率都已经很高;石片大部分为打片;石器有刮削器(包括单直刃刮削器、凸刃和凹刃刮削器、盘状和复刃刮削器、长身端刃刮削器)、尖状器、锥、钻、砍砸器(呈斧形)等。出土的哺乳类动物化石共六个目二十种,涉及猕猴、豪猪、棕熊、虎、狼、犀牛、野猪、鬣狗等动物。 专家认为,三山岛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上的空白;同时还把长江三角洲特别是太湖地区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推到了旧石器时代,为远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专家还认为,三山岛的哺乳动物化石所反映的当时的动物群,既不同于我国南方,与我国北方晚更新世动物群又有一定区别。考古发掘结束后,专家们撰写了论文,发表在专业杂志上,《人民日报》等媒体也相继作了报道。1995年,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哺乳类动物出土处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山岛遗址石器特点
专家们认为,三山岛出土的旧石器具有明显的特点:(1)石制品以石片石器为主,部分石器利用小石块加工而成;(2)打片主要采用锤击法,少数采用砸击法;(3)石器工具组合中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加工质量较高;(4)使用石片所占的比例几乎与石器比例相当,这类使用石片为三山岛石器文化的一大特色;(5)石器的刃缘修理,向背腹面、交互和错向加工皆有之;(6)石器组合中有一批形制独特的工具,如用片状和方块状石片制作的复刃刮削器、深凹刃刮削器、端侧凹刃刮削器、龟背形双尖状器等,构成了这一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点。 以上特点可看出,三山岛旧石器既有中国传统旧石器文化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如刃缘修理交互、错向、正反方向加工并举,一些工具上加工疤痕细小,拥有一批风貌独特的类型。 三山岛旧石器遗物中石制品要比山西峙峪、河南小南海的文化内涵丰富得多,文化面貌也较为进步。专家认为三山岛石器地点文化层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后期的最后阶段到全新世初;认为三山岛旧石器在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中,无可争议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组合的整体判断,这一旧石器文化反映了一种以渔猎为主的生产经济形式,且以渔业为主,狩猎为副。三山岛旧石器工具是一种敲砸用的工具,复刃刮削器是一种多用途工具,可刮、可割、可切,凹刃刮削器是加工木质或骨质鱼钩和鱼叉的理想工具,锥钻的存在表明用兽皮制作衣服。
这里应是吴文化之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11月2日第二十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定义:文化是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和物质,智力和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正如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中所说,文化是“人表现他自身的方式”。所以,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长江以南,浙江以北,太湖流域地区在过去考古发掘出来的遗址,都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而三山岛考古发掘的古文化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的,这是至今为止的唯一一处。由此可以说,三山岛是吴地文化一万年的发源地。结合草鞋山遗址论述如下。 一是关于吴地文化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商末太伯(泰伯)、仲雍奔吴,建立勾吴小国,地址在今无锡梅里。太伯、仲雍带来的中原文化与蛮夷之地的吴地相结合,产生了吴文化。这种说法不完全恰当。吴地人民在太伯奔吴以前已生活了几千年,形成了吴地特色文化。三山岛考古发掘出来的古文化遗址证明,吴地文化的起源时间至少应在距今一万年以前。再如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畔草鞋山遗址,也是一处古文化遗址,这里的40余亩水稻田由浅沟、水沟、水口和蓄水池组成。考古发掘在遗址中发现有炭化粳籼稻、炭化纺织残片,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陶器等。说明早在6000年前,吴地人民已创造了比较先进的文化。这种文化应该是吴地文化的“母体”,而太伯、仲雍奔吴,带来的只是一种文化影响。太伯还要“断发纹身”,尊重当地旧有的文化,继而才形成比较先进的吴文化。 二是关于吴地文化的地域范围。有人认为春秋时吴国地域是吴文化的范围。自太伯奔吴后,十九世寿梦始益大,在阖闾、夫差时期,强国争霸,疆土扩大到长江以北、浙江、安徽部分地区。笔者认为以国为界来划分历史文化不够确切。春秋后期越灭吴,吴国范围不能称越文化,越国迁都到今山东琅琊,今山东部分地区不能称是越文化,后来楚国灭越,秦始皇灭楚后,原吴国、越国地方今天不能称是楚文化、秦文化。 也有人据《汉书·地理志》“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认为,吴文化地域范围较广,应称为大吴文化。还有人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建三十六郡,其中会稽郡治在吴(今苏州市),会稽郡下辖26个县,包括今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福建省部分地区,这些都属于吴文化范围。 笔者认为,吴文化的地域范围不能简单地以国境地域范围、行政区范围来论定,二千多年来,行政区划变化很大,当然会众说纷纭。实际上,吴地文化的区域和特点都是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原文化、闽粤文化、西蜀文化不断融入吴文化,吴地文化内容更丰富,但吴地文化的基本元素不会变。有人认为,上海是海洋文化,这种说法也不够确切。实际在国外文化传入上海以前,上海地区亦是吴地的一部分,不能割断这个文化传承的历史。 三是吴地文化的核心地区是太湖流域。文化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富庶的太湖流域,不但文化起源早,而且具有独厚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水稻、蚕桑、青铜器制造技术享誉中华,很早就超过中原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之一,不断辐射着周边地区。所以太湖流域是吴文化的核心地区,历史上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