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李婷:十八罗汉一种武艺
【发布日期:2012/6/10】【作者: 李婷 】【来源: 姑苏晚报 】【阅读次数:1431】【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印度老山檀十八罗汉手串

 

   作为日益受到人们喜爱的手串题材,苏州市民间文艺家、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忠林的十八罗汉手串以其材质丰富,雕工精细,造型严谨的特点,极受市场认可。特别是在硬度不同、肌理各异的象牙、沉香、紫檀、檀香木等材质上雕出感觉一致的十八罗汉,陈忠林大师的技艺达到了“十八罗汉一种武艺”的境界。依佛经记载,罗汉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随身弟子,是佛弟子得道的至高境界。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佛教分成了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两支。在汉传佛教中,作为弟子出现的罗汉形象似乎更符合平常百姓的口味,因此用绘画和雕塑来表现罗汉形象开始渐渐流行,所用材质常为金铜、石雕、木雕、泥塑、绘画、织绣等等。
  甚为有趣的是,在唐代之前,罗汉的人数是十六位,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底是十八罗汉还是十六罗汉,唐末以后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定论。直到乾隆皇帝出面“调停”:在传统的十六罗汉之后,再加上第十七位迦叶尊者(俗称降龙罗汉)和第十八位弥勒尊者(俗称伏虎罗汉),自此就以乾隆御封的十八罗汉为准了。“十八罗汉的塑像在寺庙中比较常见。十八罗汉能在近代真正成为具有相当普及性的手串雕件题材,应该归功于苏州舟山核雕‘殷派’宗师殷根福。”陈忠林介绍道,1930年前后,殷根福用橄榄核精心雕刻了十八罗汉头像,串成手串,在上海老城隍庙永兴斋店内出售,庙堂内的罗汉“微缩”成了可以把玩的手串,一下子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十八罗汉”核雕手串销售一空。“从那时起,十八罗汉就成为艺人们在各类材质上施艺的经典题材了。”陈忠林认为,民国时期的十八罗汉造型仍然依照庙堂造像的特点进行创作,略显呆板,随着雕刻技艺与审美的不断变化,后期的十八罗汉形象就越来越充满人情味,渐渐按照现代人头像、脸型的结构和比例进行塑造,也就更有“人情味”了。
  不过,陈忠林大师也觉得,目前圈内的不少十八罗汉造型已经出现了随意简化的趋势,“比如有些罗汉是留发的,但是为了简单、省工,就统统不再雕出头发。还有,不同罗汉的眉毛变化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很多也被简化成一模一样的造型,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他认为,技艺传承的根本首先是尊重传统,然后才谈得上有所创新。(李婷)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