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当镇湖绣娘遇上“伏生授经”
《伏生授经图》封针,由上海博物馆订制奖给文物捐献者
【发布日期:2012/5/30】【作者: 周建越 】【来源: 苏州日报 】【阅读次数:1058】【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左为卢梅红在做最后的封针,右为《伏生授经图》原画 (周建越 摄)

  “图案秀美、做工精细、色彩典雅”。昨天(5月29日),由上海博物馆订制的,由镇湖绣娘、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工艺美术名人卢梅红绣制的晚明画家崔子忠名画《伏生授经图》完工封针。今天该作品就将交送上海博物馆。
  记者在镇湖卢梅红绣庄里看到,这幅与原名画相等大小的《伏生授经图》,横61.7厘米、纵184.4厘米,“这是一幅既有人物又有山水,必须与原作保持一致的复制绣品,上海博物馆方面要求绣出原画的神韵与深远意境,非常难绣。我带着两名资深绣娘,历时近一年才完成。”卢梅红说。
  据了解,在晚明时期,有“南陈北崔”之说。这“北崔”,指的就是画家崔子忠。据悉,伏生系孔门弟子轌子贱后裔。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尚书》藏在墙壁夹层内,由此逃避焚烧之难。后伏生又将胸藏《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才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
  卢梅红告诉记者,她绣制的这幅《伏生授经图》,采用了平针、套针、散套针、乱针等多种针法,大概用了1500种深浅不一的线色去表达名画神韵。“我们充分利用了同类色线相配、套绣出名画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绣品人物神态饱满、层次丰富,针法也非常之细腻与活泼;在衣服的褶皱、面容的雕琢上,都渗透出了人物的灵气。
  那么,为何上海博物馆要订制这样的名画苏绣呢?记者电话采访了上海博物馆一位鲍姓馆员。她告诉记者,精品苏绣已越来越为收藏家所看重。“前不久,一位收藏大家,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一批价值很高的古文物。我们为奖励捐献者,同时也是那位收藏家点名希望收藏苏州的名人刺绣,于是,由上海博物馆出面订制了这幅苏绣精品。”(周建越)
  

 

相关链接

  “伏生授经”其画其事

  “伏生授经”是中国画坛比较古老的历史故事画题材。伏生是秦汉时人,原为秦朝儒学博士,经学家。据说秦始皇焚书之时,伏生冒死将《尚书》藏于屋壁间,并以过人机智躲过了“坑儒”之祸。
  汉王朝建立后,他出遗书二十九篇,教学于齐鲁间。汉文帝为求精通《尚书》之人而知伏生,但其时已年逾九旬,行动不便,招至宫中已不可能,故文帝派晁错前往求学。
  这一绘画题材自隋朝展子虔采用后,便骤然升温,画者不绝,如唐朝的王维,明代的杜堇与崔子忠,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近现代的黄山寿、潘琳、童之风、李芳元等。
  卢梅红此次绣制的是晚明画家崔子忠的《伏生授经图》。该画为绢本,人物衣褶纤细而劲挺,于流畅中略有方折,颇有风骨。配景用笔较为放达。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