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巷门,可能许多年轻人茫然不知。其实,在解放前,苏州有不少巷子是有巷门的。 我小时候住过的洪元弄,是坐落在北寺塔附近的一条短巷,就有一前一后两个巷门。洪元弄呈“丫”字形,一头是一座庙宇,是条死弄堂,另两头连接古市巷与祥符寺巷。巷门就设在两个弄堂口,谓之“前巷门”和“后巷门”。 在我的记忆中,巷门是由一根根松树原木做成的两扇栅栏,有三四米高,可以自由开启。巷门的作用,用现在的话来说,主要是为了保障居民安全,不让陌生人随便进出,这有点类似今日住宅小区的物业门卫。 不同的是,巷门白天是敞开着的,到了晚上便上闩关闭。旧时苏州没有夜市,也没有娱乐活动,所以一到晚上,住在巷子里的居民很少有人出门。偶有外出,归来的话,就得在弄堂口“叫门”。看巷门的人听到喊声,第一个习惯动作,就是先看清来者是谁,对巷子里的熟人,便会一边开门一边打招呼。若是个陌生人,非得盘问一番,在弄清楚对方的身份和事由后才会开门放人。如果看门人生疑,这巷门是决不会开的。 住在巷里的人都知道,晚归的人必须走前巷门,因为看门人到了晚上就睡到前巷门旁的小木屋里,后巷门被关得死死的。我清晰地记得,我们这条弄堂里的看巷人,是个五十多岁的光棍老头,黑赤赤的脸上胡子拉碴的,衣衫褴褛,给人以邋里邋遢的感觉。几乎没有人知道他姓什么,大家都唤他叫“安生”,我们也就这样称呼他。我记得,安生住的小木屋只有二三平米大,只容得下他一个人居住。晚上点燃的一盏油灯,伴他度过漫漫长夜。据我所知,他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寺院里的主持和巷子里的几家大户人家,逢年过节时给些散钱,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和清苦。尽管如此,但他对看巷门的事总是尽心尽责的。有时,一个夜里要起来几次开关巷门,但他从来没有一声怨言。到了深夜,他会提个马灯,在巷子里来回巡视一遍。见到有人家大门未关好的,还要提醒几声。所以安生在巷子里口碑是蛮好的。 在我印象中,安生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也不知道他肚子里怎么会藏了这么多的故事。一到夏天,是我们小孩子听他讲故事的日子。每当夜幕降临,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在一口老井边,围坐在安生的身边,一边乘风凉,一边听他讲故事。每天晚上他就讲一个故事,没有一天是重复的,故事的内容除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 的片断外,有时他还讲一些鬼的故事,听得我们“吓势势”的。尽管吓,但我们还是天天要听。不知不觉,一个夏天就在故事中很快过去了。 大约是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苏州开展大搞卫生运动,对街巷进行整治。居委会的干部认为,破破烂烂的巷门,不仅有碍观瞻,影响街巷整洁,而且当时的治安状况良好,巷门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于是就让房管部门给拆除了。巷门拆除后,安生就不再看巷门了,由居委会照顾,每月发给他一定的救济金,并在寺院里给他安排了一间住房,使他的生活有了保障。后来我见过他几次,已经衰老得不成样子。再后来,听说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死去了,丧事都是居委会派人给料理的。 早已荡然无存的巷门,作为苏州过去的一种存在,也许许多人见也没有见过,即使在那个年代见过巷门的人,记忆也变得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