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良(苏州市文联艺指委顾问、评弹研究专家):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参加文艺工作的。虽然早在四十年代,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就看到过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但是,学习、按著作的要求从事文艺工作,是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
新时期以来,文艺大大发展了。作为社会主义的文艺,仍然应该坚持《讲话》的基本精神,而且要总结过去的经验,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坚持、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应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文艺作品要让群众看得到、喜欢看,接受他们的选择、评论,要克服泛娱乐主义,要努力去掉低级趣味、低格调的娱乐。
还要重视保护、传承传统文艺。过去有厚今薄古、贬薄古人的做法,现在还有新的总比老的好这种思想。我们对“推陈出新”的认识,把“推”字,偏重于推掉,而“推”字的原意,应该包括推崇、推进、推广的意思。推崇精华,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推进是传统的发展提高,推广就是要普及。就像列宁曾经说过的,要把托尔斯泰还给人民。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很多人往往把“创新”放到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前面,而且对“创新”的理解也很狭隘,“创新”只指新作品,这是急功近利的思想。
我们仍然要学习《讲话》,坚持其基本精神,并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发展,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
王 尧(苏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在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实践中,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纪念《讲话》发表七十周年时,重温这篇光辉文献,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总结了革命文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重新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提出了“二为”方向,重申了“双百”方针。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辞继承和发展了《讲话》精神,对新时期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江泽民同志也在文代会、作代会上就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过重要讲话。在全国九次文代会、八次作代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锦涛同志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
文艺家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责任也十分重大。一方面,我们对文艺、文学的基本理解有了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文艺创作、发展的历史语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其中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文艺家如何处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我相信,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的苏州文艺界,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一定会不辱使命,有所作为。
吴 静(苏州市文联副主席、市曲协副主席、市评弹团一级演员):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一直以来就知道文艺表演是群众的精神食粮,文艺创作是精神的服务导向。我小时候是听着样板戏长大的,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之心,豪情满怀,学校里高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帮助孤寡老人、拾金不昧、善良、宽容都是做人的本分。
从我本身表演的评弹而言,从去年启动的道德模范故事会巡演而言,我感受到的就是文艺创作从群众中来,文艺表演到群众中去,一切真实的文艺作品都会被大众接受,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就在大家的周围,一段段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为什么他们长年累月一直默默无闻呢?因为有一句俗语: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但凡社会上出现一些丑恶现象,人们就千夫所指,死盯着不放,你也说、我也说,唾弃指责不厌其烦。而那么多好人好事,却总是从不张扬,不为人所知。
道德模范巡演下基层、到社区,面对老百姓演出已有几十场次,现场观众的反映是信服的,赞赏的,我听见散场时有观众在议论说:“今天本来还以为是听报告呢。原来是这样精彩的演出啊,来的还都是有名气的演员,他们说的唱的都是真实的事情,这种节目真应该多演演,好人也应该有好报的。”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在鞭挞丑恶的同时,更要颂扬善良。希望文艺之花香飘万里,悦耳的鸣唱声声不息。
唐晓玲(苏州市作协小说分会副秘书长、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核心思想就是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对我们今天来说,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学创作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深入生活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一条规律。我撰写《城市底色》,正是被采访时的一个个“苏州好人”所感动——韩惠民、科林、殷雪群、陈祖徐,梁兵……他们是那么平凡,那么朴实,像一股股涓涓细流,汇聚成人间真爱的海洋。那是一个个美好的瞬间,记录着岁月不可磨灭的人性光辉,记录着人世间宝贵的真情真理。你有什么理由不用心用情地纪录下这每一个感人的瞬间呢?《城市底色》展示了苏州的底色是人性之美,是仁爱、包容,责任、诚信,良知、正义,是人之为人的精神崇高,也是城市之根。
我创作的长篇小说《古画》对现代性视阈中的苏南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独特的呈现与思考,既有对恢宏的现代性潮流中苏南农村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全景展现,对富有改革和创造意识的时代精神的讴歌,又有着对高歌猛进的现代性大潮背后各种显在或潜隐的现实问题和伦理困境的深刻思索。对“当鱼米之乡正在转化成世界工厂”之时 “怎样让小桥流水的千年文化意蕴继续传承下去,让农民既过上高品质的现代化生活,又保持美丽的田园风光”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叩问。
一切伟大的、杰出的作品,都离不开它的时代,而且它一定是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期盼,是关心他们的疾苦与生存以至灵魂的;如果与他们的生活和精神无关,甚至远离现实,就不可能成为一种有力量的文学。看一个作家是否有力量,要看他从人民大众身上吸收了多少营养,看他与这个时代、民族精神生活有无深刻的联系。深入实际生活、感受时代脉搏,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汲取创作营养,写百姓故事、抒百姓情怀,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学作品,是每个有良知和责任心的作家的毕生追求。我将一如既往地朝这个方向努力。
李超德(苏州市评协副主席、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作为一名视觉艺术研究学者,我们重温毛泽东《讲话》精神,深感讲话虽然已经过去七十年,但是《讲话》提出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感召力。特别是我们都见证了苏州三十多年来文化艺术的发展,成为这个伟大时代文艺工作的参与者,体会良多。苏州当代艺术在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前提下,苏州文艺创作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气质与情感特性;文化苏州究竟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苏州的艺术究竟应该创立一种什么样的视觉形态;苏州的艺术究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新文化的张力。我们今天重温《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加激励我们用激情的画笔描绘时代的风流。我认为,苏州当代视觉艺术的人文气质应该是潜藏在苏州人心里的特有的情感,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小文人心态;文化苏州应该树立的是体现当代性的文化精神;苏州的艺术应该是多样化的视觉艺术形态。
莫全明(昆山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
今天我们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让我们对坚持正确导向,努力创作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文艺具有更深刻的认识。昆山市文联要求全市作家艺术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创作要求上要体观“四个坚持”,在创作内容上要做到“四个把握”。
在创作要求上,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解决好一个“方向”问题;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解决好一个“繁荣”问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解决好一个“态度”问题;坚持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发掘题材,寻找灵感,获得激情,解决好一个“路经”问题。
在创作内容上,一是把握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精神,要把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昆山决胜现代化作为文艺创作的精神框架;二是把握文艺作品要表现人民创造,要把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创业、创新、创优的生动实践作为取之不尽的素材;三是把握文艺作品的地域特色,如地方人文历史、地方习俗、区域环境形成的性格特征以及昆山决胜现代化的阶段性社会特质等;四是把握文艺作品要展现文艺魅力,要尊重文艺作品自身的规律。
昆山市文联要求广大作家艺术家重温延安文艺座谈讲话精神,走出文房画室,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实践中去,努力创作人民群众满意的文艺作品。一是在“作家六进活动”基础上推出作家巡回采风改稿制度;二是提升“美术进百家”品牌活动,增加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的互动,变输送艺术为播种艺术;三是推出书画名家“名师座堂”活动;四是推出摄影服务基层活动;五是调整作品采购制度,改进舞台艺术的文学创作。
林锡旦(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百花齐放,是文艺繁荣昌盛的方向,也是繁荣昌盛的体现。作为民间文艺家,就要面向各种各类的民间文艺形式和内容,进行挖掘、创作,繁荣其发展。苏州在这方面的文化遗产特别多,有的申请列入了保护名录,有的可能还没有申请到保护。只有百花齐放,才会姹紫嫣红,才能保持灿烂的文艺大花园。文化艺术有很多相通之处,百花齐放有利于百花争艳。
百家争鸣,是文艺繁荣昌盛的助力,也是文艺繁荣昌盛的必然。百家争鸣是一种思想成熟的判断,是认同、赞赏,或是有不同意见、建议。这是让各种不同认识得到交流融通的一种形式。既有认同,也可有不同,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有时难免就有了争论。这就要有个基本的价值观,一切从爱国、为民、崇德、尚艺出发,共同遵守文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公约,而不是为名为利,强调个人观点一定要胜出才行。即使有争论,也要摆事实,讲道理,从与人为善、使文艺更加完善的出发点,加以爱护,进行心平气和的争鸣。弘一大师有言:“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我想这样的争鸣才有益于文艺的健康成长。
今天大家学习《讲话》,就是要学习实事求是的作风,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于丽娟(苏州市舞协主席、市文化馆研究馆员):
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迎来了《讲话》发表七十周年。这昭示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苏州市的文艺界,包括舞蹈界都面临着蓬勃向上的发展机遇期。学习讲话精神,就是要在这个新时期里,坚持文艺界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观,坚持紧跟时代、深入生活,为人民群众服务,满怀对人民群众的热爱,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艺术的多种形式,用舞台艺术的形式展示出来,为人民而采风、创作和演出,为时代奉献出更多的热爱祖国、丰富群众生活的形式多样的精品力作。
学习《讲话》精神,繁荣文化建设,还要调动起大家的聪明才智,让所有文艺工作者都要认清和更自觉地肩负起文艺为人民群众的使命感,让所有文艺工作者发挥出更大的作为,积极、主动和热情地参与文艺惠民和文艺创作,在文艺服务基层、扎根民间中获取灵感、汲取素材,让大家群策群力,把文化艺术根植于基层,把温暖送到人民群众中去,争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为让苏州市的舞蹈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再成(苏州市青年书协主席、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值此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讲话》精神,一要讲正气,讲风尚,讲人格;二要重学习,重学问,重研究;三要讲团结,讲奉献,讲风采。我们只有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祖国、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关注时代,就是要把握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争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关注现实,就是要弘扬先进文化,唱响主旋律,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反对粗制滥造、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关注生活,就是要弘扬社会正义,引领文明风尚,自尊自重、热心公益、乐于奉献,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重温《讲话》,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一切立志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文艺工作者,必当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按照“三贴近”原则,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汲取人民智慧,投身建设洪流,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孙 宽(苏州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理解《讲话》精神,并不是仅仅在于其文字表述与历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处于不同时代下的文艺工作者能够以“当随时代”的眼光不断审视其在不同时代下的指导性。虽然时代发展了,国家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发生了变化,但《讲话》中关于文化建设、文艺思想的基本立场和方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对生活与艺术两者间的论证,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生活本身并不是艺术,艺术家们必须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有分析、有选择地加工改造,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不仅反映出生活现象本身,同时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从创作源泉的获取方面看,深入生活是取得文艺创作原料的必由之路,正如春蚕不食桑无丝,蜜蜂不采花无蜜一样,艺术家不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也同样创作不出好的艺术作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应该成为一切艺术工作者的职业习惯和必修课。即使对广大的艺工作者来说,深入生活也是永远没有止境,社会生活永远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俞玖林(苏州昆剧院一级演员):
文艺的巨大生命力和感召力,首先在于它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在于它发自内心、发自真情地为人民大众服务。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它像一盏指路明灯,引导了我的艺术方向。
作为一名昆曲演员要根据昆曲特色完成艺术实践,进行艺术创作,特别是处理好“抢救”与“传承”的关系。几年来我主演了青春版《牡丹亭》、《玉簪记》、中日版《牡丹亭》、《西厢记》几部大戏,积累了海内外演出两百余场的演出经验,在不断的舞台演出和艺术实践中也在不断思考昆曲“抢救”与“传承”的关系,个人以为“抢救”与“传承”两者之间有深刻的关联——“抢救的目的在于永续传承,传承的基础建于积极抢救”,并非抢救之后再谈传承,有绝对必要双管齐下。在剧目、师资、演员、观众四个环节都需有实际而有效的规划并确实执行,才能让昆曲真正有永续的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对于我们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何其振奋的事情,生逢其时,我顿觉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深重,也会更加努力投入。我深知昆曲的明天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和共同的努力,要以自己的力量吸引、引导更多的人了解昆曲、投身昆曲。我多年来在演出过程中积极参加演出推介活动,无论是新闻发布、学术讲座,还是示范演出。二○○九年起又全程参与了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二○一○年为北京大学学生教授、传承了校园版《牡丹亭》并已搬演舞台,为昆曲在大学校园的推广、青年观众的培养尽自己的力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多创作、多演出,从自我做起,努力实现德艺双馨的目标,真正的与时代和人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