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岁的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民协主席王勇超,自上世纪80年代起对民间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开始了对中国民间文化的抢救工作。当时,人们对民间文化的重视程度是很不够的。面对不解,面对困难,王勇超没有退缩,他坚持对散落在民间的优秀民俗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征集和保护。他20多年来累计投资逾3亿元,共抢救性征集保护了自周秦汉唐以来的各类石雕、砖雕、木雕、民居、民俗器具、古今名人字画等33600余件(套)和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关中地区的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工艺作坊、礼仪乡俗等。
回忆起这些往事,王勇超十分激动。他扳起手指,如数家珍: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有着不可再生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美国仅仅才建国200多年,他们就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无比自豪,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可是长期以来对身边的宝物不够关注、不够珍惜,甚至有意无意地破坏,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
说起痴迷民间文化的原因,王勇超表示和美国有关。他在看了一段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参观北京天坛的报道后,受到深刻触动。基辛格说:“以我们的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再造一个天坛,可是,我们无法再造一片几百年的林木。”这段话让王勇超深思,如果我们再不做好民间文化抢救工作,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骂我们。
从此,王勇超以一个关中汉子的执著,开始扎扎实实地从事对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整合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他在西安南郊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创办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并担任院长。为了宣传、研究、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他组织专家学者召开关中民俗艺术研讨会、抢救保护关中民俗文化遗产院士专家研讨会,编辑出版了33万字的《关中民俗艺术论集》,并先后发表《抢救文化遗产重在民间遗物保护》《珍藏历史,把根留住》《破解民办博物馆发展难题》等多篇论文,呼吁全社会认识、抢救和保护优秀民俗文化遗产。
谈起民间文化,王勇超张开右手说:中国本土文化博大精深。它有鲜明的民族性、构成上的完整性、形态上的多样性、种类上的丰富性、品格上的包容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如果没有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华就会在全球化中丧失自己的特质,失去原有的个性,中华民族也就断了自己的血脉。
在北京和煦的阳光下,王勇超开心地大笑。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到北京开人大会,但今年更为特殊。因为几天前,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部法律今年6月1日起就要实施了。它是我们民间文化工作者多年心血盼来的,也表明了政府对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
王勇超这次参会,也带来了自己的几份议案,准备提交大会。其中一份就是《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的建议》。
在20多年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王勇超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和常人想像不到的辛苦。可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历经磨难之后的豁达和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