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一本崭新的带着泥土气息的《乡土·野马渡》闪亮登场。一个有乡镇创办的刊物,走上省级刊物的平台,这一跨越式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开创性,受到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野马渡》从当初手工油印的乡土刊物何以成为省级刊物,何以在周市镇这块天地上生根开花,成为民间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的呢?
一、土壤
周市镇地处昆山市东北部,与市区一衣带水,东邻历史上的皇家粮仓——太仓,北靠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古城——常熟。沧桑变幻、风云诡谲,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天地……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昆山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是皇家养鹿的园林。亭林公园所在地正是吴王狩猎的场所,故昆山又称为鹿城。50年前,周市城隍潭村围湖造田时,就挖到过鹿骨。
说到周市,说到城隍潭,这里更是充满了故事和传说。“周市”曾名“周墅”。秦汉时期,娄县掌管耕地农事的乡官以“周墅”地名记入粮册,意在表明这里是块氏族聚居,林木丛生,有待垦发的荒野土地。唐武德五年(622年),吴国公尉迟恭部下进驻今周市镇的城隍潭村屯垦,从此有了“尉州村”的建制。明代,由尉州村向西发展而定型为江南水乡集镇。嘉靖十七年(1538年)《昆山县志》第四卷有“周墅镇”的记载。“周墅”改名“周市”。如果从唐武德五年(622年)设置“尉州村”建制算起,周市是有着1389岁镇龄的古镇了。
位于周市镇东北的城隍潭村,人称七十二个城隍潭。民间传说,它的形成与盘古开天辟地有关。城隍潭水路迂回曲折,苇蒿疯长,高可没人,自古以来就一直是官兵或土匪藏身和作战的据点。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的名将尉迟恭、民末清初的反清复明志士陈瑚、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江抗”独立支队等等,都曾在城隍潭一带活动过,连乾隆皇帝下江南也不忘探访城隍潭……众多的传说使城隍潭充满了神秘色彩。
北有城隍潭的传说,南有振东侨乡的故事。据《昆山县志》、《振东侨乡创建小记》等记载,振东侨乡始建于1923年,其形成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密切相连。时为曾任孙中山先生正、副大队长的加拿大归侨黄湘、马湘等创办的振东农垦公司,土地面积1008亩。建有62幢别具一格的歇山式建筑,以及议事大楼、学校、农产品加工厂、仓库、码头等公共设施。来此参加生产和定居的侨胞共有62户,297人,留下许多民主革命者的轶事。
周市民间流行舞狮,每逢过年过节或庆典盛事,都必定敲锣打鼓,舞狮助兴。解放前后曾经一度非常盛行,即使在“文革”时期,别的传统文化大多销声匿迹,唯有舞狮还在乡野民间经常性开展着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周市镇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2004年,周市镇成功创建“苏州市舞狮之乡”。2009年、2011年先后举办了两届“江浙沪舞狮邀请赛”,盛况空前影响巨大。舞狮文化,周市独树一帜。
二、播种
改革开放之初的昆山,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变异,涌现了一大批改革开放弄潮儿的同时,冒出了一大批热衷于群众文艺的人。乡镇纷纷创办乡土文学刊物,《夏季风》、《南湖月》、《七浦潮》、《锦溪》、《星溪》、《玉泉》、《绿杨》……一大批基层文学爱好者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来,写身边人、身边事,写家乡的改革开放,赞美美好的生活。乡里人写乡里事,乡里事写给乡里人看,一时间,自搞沙龙、自办笔会诗会、自印社刊、自办发行,乡土文学刊物成了全市一道特有的风景,《野马渡》应运而生。一旦把富有生命力的种子播撒在周市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必定会长出美丽的花朵。
一个乡镇文化站要创办一份刊物,以今天的条件看当时条件,简直有着天壤之别。没有像样的办公场地,一间破房子一张破桌子几条破凳子加一位老同志;没有打印设备,自筹资金购买了一台打字机,从油印起步;没有稿件,挖掘、团结一批民间文学爱好者,诚恳约稿。
最初的《野马渡》,每季出一期,每一期只印发120份。取名“野马渡”源于这里的古地名“野猫洞”。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打算去太仓刘家港巡视,太仓地方官因惧怕贪污行迹败露,便以“娄江有七十二个野猫洞,野猫大如犬”相告,吓得乾隆改道由青阳港去了青浦。“野马渡”谐音“野猫洞”,具有浓郁的乡土味,反映了当地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体现了民间文学的特色。刊物一经问世,让读者倍感亲切,得到了普遍认同和热情欢迎。就这样,1988年一个春天,一本蜡纸油印的16开80页小杂志走进公众视线,《野马渡》艰难起步,这株小花在民间文艺百花园中破土、生根、发芽、分蘖……
三、耕耘
办好一个刊物,需要一个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环境。“野马渡”这株花朵没有夭折,多亏了一批园丁的辛勤耕耘和小心呵护。《野马渡》第一任主编陈柏雄老师,组稿、编辑、出版、发行……事无巨细,一揽到底,每天都要忙到夜深人静。“为伊销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诲”。一生钟情民间文学的潘冠球老师,热心于组稿审稿。后来他身患癌症,病逝前5天,还在用发抖的手为《野马渡》改稿。昆山市民间文学协会第一任主席邱维俊老师,对早期的《野马渡》倾注了大量心血,直到病逝还牵挂着《野马渡》。民间文艺家韩永康老师长期为《野马渡》勤勤恳恳、不计报酬地工作,为“野马渡”的成长付出了无数的汗水。热心于民间文艺创作的郑涌泉先生,是《野马渡》自1988年创刊以来最忠诚的供稿者……办好乡土文学刊物不光是体现一种热爱,更需要一种奉献精神。
《野马渡》发展充满了坎坷。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喧哗,又迎来了乡镇企业转制的阵痛,面临经费短缺的苦恼,靠着文化站三产积聚的点点滴滴小钱,得以使《野马渡》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在撤乡并镇的历史时刻,《野马渡》又面临何去何从的考验。在民间文艺界同仁的奔走呼吁下,镇政府毅然决然保持《野马渡》,并且拨给一幢大楼给文化站使用,确保《野马渡》的办公编辑场所。镇党委高度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每年财政拨出专款,确保每期《野马渡》2000份的印刷发行。
1998年举行了《野马渡》发行10周年的纪念活动,来自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专家、学者50余人专程赶往周市,出席《野马渡》发行10周年研讨会。《野马渡》还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的创建国家卫生城镇、抗震救灾等工作,为“文化周市”建设摇旗呐喊。先后出版了《“野马渡”15周年精选本》、《文化周市》、《昆山自然村落民间文学读本》、《“野马渡”市民读本》等专著;出版了“抗日战争”、“香港回归”、“反腐倡廉”、“建设和谐社会”等专题。
20多年来,《野马渡》团结了省内外一大批爱好民间文学创作的作者,培养了一批文学青年走上了文学之路。刊登在《野马渡》上的作品经常为国内一些著名刊物转载、介绍。据统计,这张地方小报被省级以上民间文学刊物转载作品超过了千件,《采风》、《民间文学》都曾转载甚至连载过。远在东北的《辽宁故事报》和浙江的《山海经》杂志也都关注着《野马渡》的成长,经常转载《野马渡》所刊的名品佳作。也因为有了《野马渡》这个平台,近年来昆山的民间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发展了国家级会员4名,省级7名,苏州市级10多名。根据《野马渡》的发展历程,由昆山作家秋石、周市文化站站长戴德林撰写的论文《江南有个“野马渡”》,经《中国作家》杂志社等单位的专家评审,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因为长期坚持,使得名不见经传的《野马渡》走出昆山,走向全国。多次跻身“苏州市十佳乡土刊物”之列,被苏州乃至省里称之为一大文化特色,全国唯一文学专业报刊——《文学报》开辟专栏介绍昆山乡土文学刊物,着重介绍了《野马渡》。坚持是一种美丽,也是一种历炼。是大家的不断浇水施肥,使这株小花茁壮成长。
四、盛放
2008年5月30日,是昆山文化人士值得牢记的日子,随着张浦镇文联成立,宣告了昆山文艺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008年12月12日,是“野马渡”值得骄傲的日子,这一天周市镇文联正式成立,从此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2009年,昆山市把“加强文化昆山建设,增强发展软实力”作为本年度的“一号议案”,并提出了三年建设“文化昆山”的目标任务。在市委宣传部的关怀下,在市文联的协助下,乡镇文联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全市化了2年时间就达到了全覆盖,并且创立了“有固定场所,有专职人员,有专门资金”的“三有乡镇文联”特色。各镇文联通过文艺沙龙、文艺采风、培训、讲座及征文等创作活动,发现、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特别是“新昆山人”中的文艺人才,文艺队伍实力不断扩大。
经过两年多来的健康发展,昆山市各镇文联的工作,逐渐形成了一个上下联通、左右联动、经纬纵横、融会贯通的工作格局,“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开展工作,服务大众”的意识不断强化。各镇文联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昆山乡镇文联的文艺创作激励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这些激励机制有效提高了本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对出作品、出人才,对文艺事业持久、良好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昆山市乡镇文联具备了承办国家级或全国性文艺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文艺创作及活动的平台载体建设不断完善取得创新性突破。在地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和各类活动中发表、入选、入展的作品达到了空前规模。甚至在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中国书协大展等级奖、冰心儿童文学奖新作奖、省音乐“茉莉花”奖和各个国家级协会征文等活动中均有所斩获。2010年,昆山市文联连续被省和苏州市文联评为先进文联。
2010年7月13日,隆重举行“《野马渡》创刊100期纪念活动暨江苏省第九届(野马渡)民间文艺论坛”活动。省文联等领导以及省内120多位民间文艺家参加了活动。凭借自身的质量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在与省文联多次磋商后,实现了乡镇刊物的转型升级,会议期间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2011年1月,与省文联《乡土》杂志社正式签约,不久将向全国公开发行。为了打造乡镇文化品牌,周市政府一方面对“野马渡”进行了注册登记,把“野马渡”打造成为苏州市乃至省级的知名品牌,为以后开发文化产业链打下基础。
2011年的春天是属于“野马渡”的——民间文学杂志《乡土·野马渡》、民间文学小报《野马渡》同时出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前者按照双月刊定期出版;后者编辑第106期。厚积薄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野马渡”迎来她所期待的春天,这株奇葩盛情开放周市这块肥沃的乡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