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大除夕,我们这里民间有诸多讨吉利,寄托对来年充满厚望的风俗。这天夜间,张贴“招财”、“利市”,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那些自耕田较多的农户、作坊主、生活较富裕者和集镇上的生意人家,均用稻柴编成经济实用的米窠,作贮米之器。除夕之夜必在米窠上贴“招财、利市”两尊印刷在红纸上的神像,在其两旁贴对联一副。上联为“招财问道何处好”,下联是“利市回言此地高”。随后,焚香点烛,摆上供品,全家人在户主的带领下,依次向“招财、利市”跪拜或打拱,以示敬意,将其留驻。祈求这两尊神者恪守职责,尽力看护好米窠,守好家财,不使流失,确保全家可终年足食。
旧时,人们为何如此看重这米窠呢?究其原因,稻米是弥足珍贵之物,除传统的“民以食为天”之理念外,更为现实的是那时衡量一家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生活水准如何,主要以这户人家有无剩(陈)米剩麦,存量多少为准,若到一家人家吃到陈米饭或闻到陈米饭味,就知此家为小康之家了。
再者,那时收入盈亏、计算工钱(身工)、年底结账,乃至分红利,分发小账等都习惯以“米”为单位的,很少以钱钞来算(即使有现钱也要折成米入账的)。这样米窠便普遍成了“钱柜”。因而,在那个年代里,手头较活络的户头都不愿存放现金,到每年秋后新米上市,价格较低时,就要把手头积存的现金货币籴进米装入米窠。把米窠装满,任你物价涨跌才保险,不亏本呢。有些小财东到年底不仅米窠满,还有米囤呢。这样,就不必担心在新的一年里缸空、瓮空、米窠空的粮荒了,可高枕无忧。然而,那些“朝吃新鲜米,夜打活树柴”,隔三差五上市去买米的贫苦人家,过年如过关,常缸空、瓮空,为生计奔波,积一钿买一升者,更无米窠,他们与贴“招财、利市”也就无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