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龙兴 杭雷
“去年,我做了一个52.8斤的粽子,今年这个粽子煮熟后估计能超过70斤!”昨天下午,胥口镇上的一家餐饮店内热闹非凡,这里的店主方伟峰先生正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动手制作一个超过70斤的大粽子,并将于今天的2010沧浪区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昨天,胥江街道还组织了11名“小候鸟”到现场观看大粽子的制作经过,并向他们讲解吴地端午文化。
和儿子一起做“巨无霸”传承传统习俗
昨天下午,在胥口镇上的一家餐饮店内,店主方先生忙碌的将一片片粽叶用牙签串联起来,铺到事先做好的模具里,然后放入40斤糯米,做成一个大粽子,并准备在今天的2010沧浪区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上和大家分享这个“巨无霸”。 据方先生介绍,要做这么大的一个粽子并不容易,他先用竹子做了一个正四面体的模具,然后买来一大捆粽叶。方先生说,本来他准备用芦苇叶包的,这样粽子更香,但芦苇叶太小,所以只能改用粽叶。方先生先用牙签将粽叶一片片串联起来,然后将不整齐的地方修齐,再小心翼翼的将连好的粽叶铺到竹模内,最后倒入40斤糯米,将粽子包扎好,送入厨房煮。 方先生告诉记者,煮这样的大粽子,需要花将近7个小时,先用旺火将水煮开,再改文火慢煮,中间还要帮粽子“翻身”,否则煮出来的粽子可能一半熟一半夹生。“现在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习俗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为了将吴地端午文化传承下去,这次包大粽子我特意喊我儿子和我一起动手,让他也能亲身体验一下包粽子的快乐,了解吴地的端午文化。 ”方先生说。
吴地百姓吃粽子纪念伍子胥
“我曾经做过一次市场调查,结果大多数苏州人都以为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不然,在我们这里,吴地百姓吃粽子应该是纪念伍子胥的。 ”方先生一边包粽子,一边介绍道。 沧浪区民政局的贾云也告诉记者,春秋时期的名人伍子胥来到吴国辅佐吴王夫差之后,高筑墙、广积粮,民间就有流传,说伍子胥当年筑墙时,用糯米粉蒸熟后再压缩成砖筑墙,这样一来,就算遇到战事,百姓也可挖砖充饥,不会闹饥荒。 后伍子胥遭奸人陷害,被吴王夫差所杀,尸体弃于胥江。民间有传吴地百姓为保护伍子胥的尸体不被鱼虾啃食而将粽子掷于江中,这一说法有待考证,但吴地百姓端午节吃粽子纪念伍子胥确有其说。
以前只知道屈原今天“认识”了伍子胥
“以前只当粽子和包子、馒头一样是普通的一种食品,今天才知道,原来端午节吃粽子还包含了这么多文化。”昨天下午,胥江街道还组织了一批他们辖区内的“小候鸟”,一起到现场观看,让他们也能了解吴地的端午文化。 胥江街道潼泾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王主任告诉记者,这次他们特意组织了胥江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的11名“小候鸟”前来观看包粽子的经过,并让他们也参与其中,是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他们对吴地端午文化的了解,让他们知道我们这里的粽子文化。 来自盐城的杨杰小朋友,目前在上五年级,他告诉记者,以前家里也包过粽子,但他都是看大人在包,自己亲自动手参与这还是第一次,而且还是包这么大的一个粽子,让他很兴奋。“以前我只知道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名人屈原,但是今天来到这里,又让我认识了另一个名人伍子胥,收获不少。 ”杨杰小朋友说。(2010年6月16日《姑苏晚报》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