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件大事:出生、结婚和丧事。其中尤以结婚、丧事最为重视。无论贫富,无论城乡,都要认真操办。在民间,结婚有婚俗,丧事有丧俗,有些仪式,虽无法律明文规定,但大家都知道该这样做,算是约定俗成吧。苏州的婚俗、丧俗,不论在称呼上、仪式上与他处不同,有自身的特点。经过历代的延续,反复的实践,由此而产生的语言,很有地方性,成为本地区特有的方言。 结婚是通用语,这是大家知道的。但若说“好日”、“做亲”,恐怕就不一定知道了。原来,在结婚之前,双方父母相互协商,或者委托媒人,选一个黄道吉日,即“好日”。所以将结婚称谓“好日”;结婚是两家儿女成亲,双方父母也成为亲家了,所以结婚也叫“做亲”。“好日”、“做亲”一语,在常熟、张家港地区至今仍在运用,某家儿子与某家女儿结婚,就说:他们要“好日哉”,或说他们要“做亲哉”。仔细想想,这话确有道理。 结婚这天,新娘娘要打扮一番,其中戴耳环是重要的一项。一般来说,女孩长到六七岁时,父母就要给她穿耳朵、戴耳环。但有的女孩怕痛,不肯穿,大人疼爱小孩,也就不穿了,由此拖延下来。女孩逐渐长大,到了出嫁那天,要做新娘娘了,耳朵还未穿。但新娘娘必须戴上耳环,才像个新娘娘的样子,显得美丽动人,否则要被人家笑话的。由于小时候没有穿耳朵,待到上轿那天,只得临时穿耳朵、戴耳饰了。由此也形成了一句谚语:“临时上轿穿耳朵”。在日常生活中,凡做事预先不作准备,临时采取措施应付的,都用这句话来形容。 人死了有多种说法,有说“作古”的,有说“逝世”、“过世”的,有说“仙逝”的,对大人物则称“归天”,种种说法,不一而足。唯独苏州人有个特殊说法,叫“榻冷”。看看字面,难以理解,实则有一定的依据。榻者,床也。在民间有竹榻、藤榻之类的床。夏天睡竹榻,倒也阴凉;冬天睡竹榻,下面衬上棉胎,也可以将就过冬。人睡在榻床上,榻床自然是热的;而病人睡在榻床上,断气以后,人身就冷了,榻床自然也冷了。人死了不直接说死,用“榻冷”一语来替代,既避忌,又不刺耳,比直说要好得多。由此话可体会到:苏州人讲话喜欢转弯抹角,比较含蓄,有些事不直接说出来,要想一想以后才知道。 苏州有个丧俗,在人死之后的十日内要做“回煞”,俗称“接殅”。“殅”有复活之意。是日,死者原寝室中的铺设要与生前一样,在床上用衣服幻成人形,在室内悬挂殅神,请来和尚或道士设三牲供祭,传说是日殅神要驮着死者的魂灵回来,故谓之“接殅”。这原是丧事中一个仪式,而后在生活中演变为一句骂人的詈语。如两人意见不合,各不相让,甚至吵了起来,一方说粗话,一方开口骂人:“你这个活‘接殅’”,意思是你碰着鬼了。 还有“三长两短”、“翘辫子”、“廿四个枕头困觉——笃笃定定”等,也是在丧事中产生的俗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