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徐卓人:目光掠过明故宫城砖刻字
【发布日期:2011/2/25】【作者: 徐卓人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5593】【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没有见过如南京明故宫城砖刻字如此密集的。

    我们曾经在河北金山岭长城寻找城砖刻字,向导按捺不住内心喜悦,说第几第几烽火台、第几第几城台上就能找到明代城砖刻字,我们实在人困力乏,举步唯艰,最终辜负了向导的古道热肠。

    不曾想,在边塞踏破鞋底未见得的明城砖刻字,却在六朝古都南京明故宫城墙上轻松见到。且这些城砖刻字是如此多,多得奢侈,多得铺张,多到了不出三步就能发现的地步!

    明故宫位于南京城东,始建于公元1366年,它雄伟壮观,气宇轩昂,是北京明清故宫的蓝本。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南京),改名应天府,并于1368年在此建都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为做皇帝,“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了这块“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

为造新城,相传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历时一年建成,这座新城壮丽巍峨,盛极一时。整个明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至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而南京古城墙的修筑,更是经过3年准备,经历4个阶段共21年时间才建成的。

南京城墙所用巨砖,数量之大,质量之高,都是罕见的。为了保证数量和质量,明王朝动员了南京工部、京师驻军三卫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5省的33个府、9个州、148个县及5个镇负责烧制城砖,由水路运到南京。这些城砖长40-50厘米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其总数约为3亿5千万块!

布满苍苔的宫城,建筑已经倾坍,唯剩石础整齐排列。而城墙,青砖叠砌致密,数百年不老。在这些城砖上,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刻字,有阴刻,也有阳刻,我们可以一一读出:“××府提调官通判陈翰宗司吏朱仲实”、“青阳县提调典吏王希贤司吏胡枢”;“××王武司吏万宗程”、“××丞谭九皋司吏汪宽”;“××官知事张懋华司吏杨亨”、“××提调官主簿张光泰司吏宗季远”;“吉安府提调官沈×府吏××”、“吉水县提调官诚司吏陈和”;“抚州府提调官×磨冯惟善司吏×伯正”、“临州县提调官主簿谢宗孟司吏黄常”……

显然,为了便于检查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明代一朝,法律森严,城砖作为战略物资,备受重视,城砖的质量好坏关系到城池的安危,责任重大。城砖的生产窑厂除了皇家信得过的几家之外,其余窑厂出品的城砖定要钤上印迹,一旦发现烧制的城砖有质量问题,立即追究责任,直至严加惩处,这种责任是以头颅来担保的,因此送到南京来的城砖可以说是绝无次品。有这样苛严的质量保障措施,城砖质量历经数百年风雨不动,至今扣之清脆有声。

明代早期的印戳位于城砖的长侧面,戳记无边框,为较深的阴文楷书。而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则有边框无边框、阴刻阳刻皆有,且许多的城砖刻字已经漫漶不清,参照北京城城砖,它可以找到“成化十七年”、“正德十一年”等字样,印迹也无边框;嘉靖年间的城砖,印迹也在砖的长侧面,只是戳子加了边框,有单边框、双边框之分。这说明,明故宫的城墙已经经过后来多次修缮,多次替补。确实如此,都城北迁后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此后数百年间,风吹雨打,战火频仍。1644年,明福王朱由崧即位于此。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毁灭性的破坏。“楼台金粉已沉销……月落宫垣春寂寂”,内、外五龙桥不再华盖飘扬,浮雕云龙鸟兽的石壁和石狮、石缸、石鼓等精美的明代石刻艺术品,滚落到了地上。

就这么修修毁毁,毁毁修修,南京明故宫城砖刻字的庞杂和多样,应证了这座宫城的兴衰。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