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柯继承:大休示寂处重见天日记略
【发布日期:2011/2/8】【作者: 柯继承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5037】【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寒山寺前住持大休上人,生于清同治九年。四川仁寿人,俗姓鄢。幼年习儒。年十三,弃儒赴峨嵋学道;年十七,皈依我佛,得参妙谛,趋新都宝光寺受戒,法名演章,号大休。光绪十九年,辞蜀云游,足迹半天下。遍访四大名山及五岳丛林,雅慕江南山水人文,乃盘桓吴越,长作勾留,所谓五岳游来不复游,吴头越尾度春秋者也。宣统元年,上人卓锡浙江云居圣水寺;宣统三年,江苏巡抚程德全慕名延请住持寒山寺,寻因国变,复回浙西,养晦山中。先后住持圣水寺、天中寺、照胆台。民国十二年,复主寒山寺。时梵宇颓废,寺僧飘零,上人苦心经营,勉力鼎新,三年,寺务大成。乃飘然苏淞之间,广结善缘。民国十六年后,相继住持洞庭包山寺、苏州龙池庵。为爱天马山无隐庵胜迹幽深,遂有终焉之志。民国二十一年夏,上人自营生塔于庵后,书崖壁大休在三字。自题挽联,有身世足堪传,学尽三家,幼儒长道终于佛;功行聊自述,游来五岳,饥餐渴饮倦时眠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休自了自安排等语。重阳日,撰《自述》、《自祭文》。后又向诸友发送辞行名刺。临终前十日,赴李根源处乞书止矣休哉,李并有款识六十余字。十一月初七,入石龛端坐如平日,口中微有游息而已。十一月十一日圆寂,年六十三,僧腊四十有六。遗帙满榻,皆亲自开单,贻赠友识。
  上人生前天姿聪慧。长于文学,于诗词联文,多见妙思。善书画印,书法初宗赵松雪,进而学王右军、李北海,又出入魏碑,结体宽博,恬淡蕴藉;其画师法几谷、六舟,云林瀑布,想落天外,颇多奇趣,怪石百幅,诚为奇特,随物赋形,寓意深刻。习琴四十年,尽操数十曲,尤工潇湘水云之调,其声幽丽,使人意远。一时名流,过往甚密,康有为尊为开士,李根源称为休公,史量才直呼为师,儒商周梦坡、庞莱臣及太虚大师与之交谊达数十年。李子昭、褚德彝、郑孝胥、吴昌硕、潘公展、钱瘦铁、释栖谷、吴兰荪辈,视为琴友。灭度后,弟子周冠九、黄墨卿、胡根土、释闻达、释演林、再传弟子黄启之等,共参祭奠。翌年六月,上人《塔志铭》碑成,立于灵塔西北。自此,虽人事代谢,而青树翠蔓,香火不断。
  公元一九六六年,文革劫起,雷霆乍惊,风雨凄愤,萧寺为摧。无隐庵毁于一旦,上人灵塔岂能幸免?碑碣断毁,薜萝环合,悄怆荒凉,烟斜雾横,踯躅沧桑又三十余载,而山林寂寞,荒草野蔓,不可复识矣。
  时有教师戈春男,停薪留职,专艺石刻。偶过天平山南麓范家场,瞥见农舍旁青石残碑,字多漫漶,但大休等字清晰可见。嗣后洞庭包山寺延请戈氏刻碑,赠书册,中有大休纪事,述其圆寂无隐庵云云,忽忆曩日所见残碑,复赴范家场,细析碑文,竟与相合,确证为无隐庵大休灵塔碑无疑。乃索问碑之来历,答曰文革时取自天马山麓,理当在无隐庵左近。于是束装踏勘,芟荑荆棘,于无隐庵遗址后,乱坟草莽中,寻得荒丘一方,丘南崖壁上,隐约有刻痕,剔泥去苔,大休在止矣休哉数字赫然在目,继而又得见李根源款识并断碑,断碑亦恰与范家场残碑吻合。大休圆寂处乃重见天日。
  予友诸家瑜,关注大休十数载。曩昔晋见父执黄启之,黄谈及上人示寂轶事,多所感慨。家瑜奋笔疾书,刊报瑜扬,惜未引得关注,而矢志探索,未尝气馁。然故事尘封久矣,仓卒间无迹可循,无由可进。
  当是时也,寒山寺薪传妙利宗风千有五百年,住持秋爽清修梵行,开拓寺务,复躬请原科技学院院长姚炎祥领衔,创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广揽时贤,筹划文化建设,欣欣日盛。闻家瑜热心大休旧事,乃邀其作文,公布于文化论坛。于是满座亢奋,无不赞叹秋爽、炎祥慧眼识珠,而讶家瑜之新见。惜乎断简残碑,尚需连缀,方可全璧,乃定今夏,延请方家同好,共襄盛会,合与研讨,集思广益。并力邀戈君春男,鸠工整修,尽速恢复旧观。
  诸事告竣,秋爽、炎祥复属予为记。予观前辈贤德,必经几番历炼起伏,先业儒,继入道,终归佛。唐有寒山子,明有姚广孝,此又有大休在。岂冥冥之中,出入方圆,心佛一如,而功在和谐乎?今圣迹修葺已毕,摩刻剜却污秽,除祛泥苔,填色醒目,灵塔重建,旧碑复原,恶草删除,供案新配。群贤见义必为,功德圆满,后来者或式或趋,敢不勉之?翠树聚气,山岚平和,佛光普照,无远弗届,为世甘泽,共乐清明。于是恭敬从命,录此为照,从善结缘,镌之贞石。   (原载苏州《寒山寺》2010年第4期)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