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林锡旦:美上加美话春联
【发布日期:2011/2/3】【作者: 林锡旦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1177】【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一、楹联更比春联早
      相传春联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935-965)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就是最早出现的对联。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开始全面发动编修地方志,这次挖掘传统文化,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比如,在福建一些地方志中,《福鼎县顾》载有唐代咸通年间(860-874)福建林嵩题灵山草堂联:“大丈夫不食唾馀,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这是迄今发现最早题写的联。


      二、朱元璋普及春联
      春联则是春节时用红纸书写吉祥或祝颂语句贴于门上,喜气洋洋迎新春,所以称之谓春联。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二载:“明太祖都金陵,於除夕前诏公卿士庶家门外悉加春联,帝微行出观以为乐。 ”就是说明太祖此举推动了春联的普及。下诏写春联,是朱元璋由武定天下到文治天下的转变;上有所好,下面谁敢不服从,帝王亲自提倡、创作、书写春联,的确起到推动、普及春联的作用。据民间传说,朱元璋建都金陵后,于除夕传旨,全城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示喜庆度岁。为了检查落实情况,朱元璋在大年三十夜里微服查访,发现只有一家阉猪户,门上没有贴春联,于是进去查问,原来该户年前事忙,及夜归而未及请人写春联。朱元璋本是苦出身,并不动怒责怪,而是亲自为之书写春联一副赏赐:“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联语贴切,通俗易懂,真是英雄气概大手笔。


      三、联语源自对偶句
      从文学发展过程来看,春联都是对偶句。这种对偶的联语文句,起源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论语》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魏晋以降,文坛上大兴“骈偶”之风,“骈”谓两马并驾,“偶”指两人并立,“骈偶”就是两两相对,“赋”文就是典型的骈偶形式。王勃盛赞滕王阁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广为流传。后来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对偶句应用更为广泛。


      四、六条规则一副联
      第一条:字句对等。上下联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长的有世称海内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联,180字多句组成,对仗工整,气势宏大,脍炙人口;短的如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联四字相对:“曾三颜四;禹寸陶分。 ”
      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类属性要相同。如上述“曾、颜”对“禹、陶”,是指“曾参、颜渊”对“大禹、陶侃”,人物相对;“三、四”对“寸、分”,计数字对计数字,词类属性相同。
      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上下联的语流节奏一致。一般“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个节奏;也可以“语意节奏”来定。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即“平平仄仄”相交替,且上联“平平仄仄”与下联“仄仄平平”声调相反。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相联,统一于主题。
      创作、评审、鉴赏一副联在形式方面的依据,最基本要符合以上六条规则。中国楹联学会公布的《联律通则》中,还有传统对格、词性对从宽范围等,专业性更强,就不展开了。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