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是有生命力的,全凭手感,搅拌揉搓,在流逝的时间里,慢慢醒过来;蒸糕的场面甚为壮观, 10多只木桶一字排开,蒸汽弥漫,隐隐约约看到师傅用不锈钢“蚌壳”,将醒好的粉,一层层地铺进木桶……
腊八粥一开锅,过年,近在眼前了。吃年糕是苏州人的民间食俗,象征着高高兴兴、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过新年的年糕,开始在街头上招惹着苏州人的胃。
速食时代,流水线机械生产,年糕,还会是以前的那块年糕吗?苏州“糕团大王”黄天源进入了年糕生产旺季,虽然退出了前店后作坊的传统模式,生产场地退出观前街闹市中心,而年糕,依然坚持着手工制作方式,传承的不仅是传统生产工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
去年央视农经栏目一摄制组专访了年糕制作全过程,并在央视黄金时段进行播放。为了真实感知,我们也前往位于园区的黄天源食品厂,一探年糕是怎样做成的。
近万平方米的厂房,仓储、冷库、办公区域有序标示。宽畅整洁近千平方米的仓库,整齐堆放着来自安徽巢湖粮食基地运来的优质糯米、粳米,西山光福的桂花、果料,广西的庶糖等。来自江苏省食品公司“苏食肉”精选的5吨板油,已加工剥离后切成丁加糖腌制入库。
54岁的曹银龙,当年19岁到黄天源当学徒,跌打滚爬,一晃35年,和粉、上笼、揉糕、出条、盖印、冷却等多道工序,制糕流程依旧没变,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不要以为搬到新厂,脱离了前店后作坊的模式,就是机械化生产了,现在依旧是手工传统制糕方式。不同的只是以前磨粉是石磨、授粉是木桶,现在改成医用不绣钢;而蒸糕却依旧用的是木桶,为的是木桶蒸出来的糕保留着木头香味;煤炉改成了蒸汽机,改善生产环境,也提升生产速度。揉糕、出条,软乎乎透出韧劲,全靠手里揉出来的,这是机器年糕所没有的韧劲,苏州人所谓的“骨子”,吃的就是这份“骨子”透出来的口感。到底是现代工厂,窗明几净,员工们经过2次更衣后进入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淘米磨粉间、配料初加工区、蒸制区、熟食加工区、包装区等按照“生进熟出”的食品加工原则规范操作。
糖年糕是糯米和粳米掺在一起做的,两者的比例和浸泡的时间都很有讲究。传统糖年糕的制作要经过和粉、上笼、揉糕、出条、盖印、冷却等多道工序,而这些工序全部采用严格的手工制作。
磨粉师傅早已加班,严格按照规格配比将糖年糕粉猪油年糕粉,过磅、分袋存放;搜粉师傅按照生产通知单,配比后把细糯米粉、细粳米粉倒入特制的不锈钢桶里搅匀,中间扒窝,加糖加水,干湿要适中,太干,糕蒸不成;过湿,糕要夹生蒸不熟。进行搅拌揉搓,待拌匀后倒在用竹帘围拢的透气盛器里醒粉。全凭手感与经验哦,实在不是什么标准可以硬性规定的,也难怪无法机械化生产。这个米粉啊,是有生命力的。
约二十个小时后再由蒸糕师傅上笼蒸糕,那场面甚为壮观, 10多只木桶一字排开,蒸汽弥漫,隐隐约约看到师傅们用不锈钢“蚌壳”,将醒好的粉,一层层地铺进木桶,一木桶粉60斤,经十分钟高压蒸汽蒸熟。
蒸熟后出笼倒在操作台上,盖上用开水消毒好的白布,由体力健壮的师傅进行揉糕,这不仅是个力气活,还得有巧劲,师傅双手蘸冷开水,先将靠身边的一半糕揿揉至扁,再把外面的一半糕向里对折,覆盖糕布再揉揿至扁。然后去布把糕从右向左先折上三分之一,再折叠成卷筒形,翻转糕身,照前法揿揉折叠,如此反复数遍,直至糕坯光滑起亮成玉色后搬移到出条作台。
再由糕团出条技师们把糕团将糕坯分割成四长条,再分别揿揉成约33厘米宽,然后再将糕坯前后两边向中间折叠,揿平,翻转糕身揿成8.3厘米宽、10厘米厚的长条,撒上糖桂花。另用一根长约26厘米的弦线,将糕坯等量分成100块。长10厘米宽8厘米厚1.5厘米的桂花糖年糕后放在圆盘里,盖上黄天源字样的红章。
之后,由辅助工倒放在涂有菜油的不锈钢操作台上,并用大功率电扇进行冷却,边进行摊翻整理边对糕,将两块年糕按正负面合并继续冷却定型。一块块甜糯喷香、有款有型的糖年糕就诞生了。
次日凌晨专门由称扎人员将冷却成型后的年糕过磅称重后分别装盒、装箱。经检验合格后送入成品库按定单发放销售网点。这便是我们天天能吃到的新鲜的手工年糕啦。
PS:忠实地笔录生产过程,是想为苏州传统的手工制糕工艺流程,以这种方式留存。苏州人的传统文化不会消亡,在讲究经济效益的时代,传承传统文化的人们坚守得很艰难。不仅为我们,更为我们的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