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由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苏州泥塑传习所和苏州灯彩传习所,在桃花坞大街166号正式挂牌成立,50余件精彩的泥塑和灯彩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在成立仪式上,苏州泥塑传承人潘声煦、朱文茜及苏州灯彩传承人汪筱文还收下了七位徒弟。 苏州泥塑和苏州灯彩均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泥塑是中国的“四大泥塑”之一,分为庙宇寺观的宗教造像和虎丘泥人两大类。苏州灯彩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的优秀民间工艺品。但是近年来,苏州泥塑和苏州灯彩却面临着后继乏人、严重萎缩的生存困境。“所以,我们成立这两个传习所,把硕果仅存的老艺人集合起来,把有心学艺的年轻人集合起来。走出一条从社会化到定向收徒的传承之路。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王斌表示。

苏州泥塑传承人潘声煦

苏州泥塑传承人朱文茜
潘声煦老人擅长泥塑戏文与绢制泥人,他此次收下的三个徒弟中,钱锋钢是他的亲外孙。“我从小看着外公做泥人,去年年初下决心跟随外公学艺,家传的手艺需要继承下去。 ”36岁的钱锋钢从事电信行业,他的母亲和舅舅都学过泥塑。“现在年轻人肯跟上来,总算是有点定心哉。”潘声煦对收下的徒弟很满意。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汪筱文的女儿汪丽秋跟随父亲学艺已经16年了,把苏州灯彩的手艺传承下去,是这对父女最大的心愿。

苏式灯彩传承人汪筱文
跟随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朱文茜学习泥塑的三个女生很有特点,已经有10余年从业经验的陆招妹曾经在上海的一家企业中专门制作泥塑工艺品:“我拜师学艺,是为了找到传统泥塑的根,在艺术上得到提升。”从苏州工艺美院陶艺专业毕业的戴红利去年9月进入一家幼儿园工作,“在自己继续学习的同时,会把泥塑的技艺融合到教学工作中去的。 ”朱文茜也对徒弟的“放大效应”充满希望。 18岁的徐州小姑娘周恬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实习期,父亲通过在苏州的朋友找到朱文茜,让女儿跟随朱老师学习苏州泥塑。“我现在天天跟着朱老师,今后会考虑把这项技艺作为职业方向的。 ”(记者 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