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年的精雕细琢,三香路虎哨桥畔佛教安养院内,两堂大型彩色壁塑昨天正式完工,这也是目前市区内惟一的大型彩色壁塑,它的创作者便是已62岁的苏州泥塑传人朱文茜——
苏州泥塑源远流长,更不乏历代名作传世,甪直保圣寺、东山紫金庵均以泥塑罗汉像闻名遐迩。如今,在苏州古城区内又添了一处大型现代彩绘泥塑的代表作,苏州泥塑传人朱文茜“闭关”4年,倾尽平生所学,在三香路虎哨桥畔佛教安养院内,完成了目前我市最大的两堂佛教题材的彩绘壁塑,也代表了目前苏州泥塑的最高水平。
“闭关”四年铸精品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像一位62岁的女性艺术家,4年来竟是在五六米高的脚手架上创作着她的作品的。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三香路虎哨桥畔的佛教安养院,佛堂南北两壁的佛教故事题材彩塑已基本完成,瘦弱的朱文茜女士正在南壁6米多高的脚手架上为壁塑作最后的修补,“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坐在佛堂里的蒲团上抬头望着刚完成的作品,朱文茜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佛堂坐西朝东,彩塑分列南北两壁,分别以观音菩萨32应化身及大势至菩萨与13祖师为题材,人物生动传神,色彩温暖鲜亮而不失稳重。石基高1.3米,从基座至屋顶,整个壁塑高达5米,6米多高的脚手架由竹子、木板和铁丝搭成,上下分成3层,4年来,朱文茜每天都要踩着简陋的木梯,在脚手架上爬几十个来回。
“这4年,我们老夫妻两个可真的算是在这佛堂里‘闭关’喽。 ”朱文茜的老伴几年来一直默默地甘当“绿叶”,粗活累活全包,“两堂壁塑光山泥就用掉了七八吨,生漆用掉了四五百斤,都要搬上搬下的,一个女人家哪有这力气呢。 ”为了完成这件作品,朱文茜夫妇几乎推掉了所有外界的展览、社交活动,并主动放弃了两次山花奖得奖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两堂壁塑的创作之中。 接这个单子的时候,朱文茜预想两堂壁塑两年之内应该可以完成,但没有料想这一做竟然做了4年。“安养院给的费用这几年来都吃光了,我在贴老本做呢。 ”有着丰富的修塑大型佛像经验的朱文茜笑着对记者说,她一动起手来,便顾不得这单生意的得与失了,只一堂泥塑就用了七八个月,构图、布局、材料,处处无不精雕细琢,“我只想把自己一生所学的知识、经验和在泥塑创作中的一些感悟留给后人,作为苏州泥塑的传人,也算是给世人一个交待。 ”
把平生所学留给后人
据了解,目前苏州保留较好的历代壁塑主要有两处,其中甪直保圣寺内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神态生动又多姿,是独具匠心的力作;东山紫金庵内的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为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妇作品,“各显妙相,呼之欲出”,堪称古代雕塑艺术精华。而朱文茜历时4年创作的安养院大型彩绘壁塑,可以说代表了现代苏州泥塑的最高水平。“趁我现在还能做得动,要给后人留下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壁塑。 ”朱文茜说,壁塑不同于雕塑,它与墙体结合,与建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还需要创作者兼具力学、光学、材料学、绘画、雕塑、色彩以及佛教教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朱文茜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做出符合现代审美、属于现代时代的作品来,这就需要创作者不仅要熟知传统题材、掌握传统技艺,更要懂得如何把现代美学和古代美学相融合,让作品得到佛教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认可。 对此,朱文茜进行了大胆探索,壁塑结构布局注重故事情节化,加之栩栩如生的人物捏塑,整个壁塑耐人寻味,而在色彩上多用鲜亮的暖色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远看色彩近看花’,‘红与黄,天下旺’,”朱文茜说,这些口诀都是她在当学徒时老一辈艺术家传下来的,色彩对一堂彩绘壁塑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奠定了整堂壁塑的基调,还直接影响观者的心理感受。
泥塑传承需各方关注
可能因为掌握泥塑这门技艺的要求太高,如今曾名扬宇内的苏州泥塑却日渐凋零。据了解,目前苏州仅有3位传人,其中年龄最长者已过八旬,而他们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共同问题。欣慰的是,如今朱文茜已收了3位女徒弟。 1997年毕业于苏州职工大学造型专业的陆招妹,曾长期在上海一家设计企业从事礼品开发,但精细的分工及模型复制的单一制作流程,让她越来越感觉传统技艺的丰富。直到今年7月,在一次民间艺术展上陆招妹遇到了朱文茜,便毅然辞去工作,投其门下。“我想是朱老师对艺术的那种执着追求的精神,还有传统的泥塑技艺吸引了我。 ”而今年6月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陶艺设计专业的戴红利,年龄虽小却算得是朱文茜的大弟子。在今年年初的古胥门灯会上,小戴有幸认识了苏州泥塑传承人朱文茜,于是每周二、四、日,她便会来到三香路上的佛教安养院,协助朱文茜进行壁塑创作,毕业后便没有到社会上去找工作,一心跟着朱文茜学技艺。 “陆招妹有实践经验,戴红利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这两个学生都很优秀。”朱文茜笑着对记者说,苏州泥塑终于有了传人。正说着,从佛堂外跑进来一个身穿运动衫的小姑娘,上衣上沾满了泥巴,“这就是我的小徒弟了,叫周恬依,刚满18岁。 ” 没有徒弟为这门技艺发愁,有了徒弟朱文茜却也不轻松。“她们跟着我学艺,我就要为她们负责。 ”朱文茜说,出于对苏州泥塑和学生负责的态度,在完成安养院壁塑之后,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个工作室,用以苏州泥塑的展示、制作、传习和交流。“苏州泥塑要真正恢复、传承下去,必须要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扶持,建设自己的展示营销窗口,并 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走市场运营之路。 ”(记者 吕继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