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冯立:仿古钟(金属工艺)
【发布日期:2010/12/4】【作者: 冯立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1912】【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从无数考古发掘证明,我国的天文历法知识最迟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已经出现。而计时器的发明,则自黄帝的大臣大桡创造六十甲子始,经历了土圭、圭表、日晷、漏壶、水力浑天仪、巨型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大明殿灯漏、沙漏等漫长的年代。直至明末,江宁(南京)人吉坦然制成了一台塔形钟,由机械带动,每刻鸣钟一声,成为我国有记载的最先制成的时盘报刻报时自鸣钟。清康熙时,机械钟表业逐渐兴起,京城皇宫内养心殿造办处特建了造钟处,调集漆、木、金、牙、铸炉、珐琅、枪炮等其他作坊通力合作,花几年功夫才制成一台,可见其难度之大。

陈文达和他制作的仿古宫廷钟

  苏州凭借着经济的发达,机械钟制造手工业也大约兴起于清康熙年间。从陆慕镇五里村发现的嘉庆二十一年(1816)六月初五日由钟表同业人员公立的《钟表义冢碑记》,也证明了苏州制钟历史的悠长。其时苏州制钟的品种有摆钟、圆摆钟、三套钟、鸟音、水法、跳加官、变戏法、掀帘钟、更钟等。被宫廷作为藏品的有'铜镀金日升月恒鸟音钟'、'木楼四面钟'、'紫檀木北极恒星图节气时辰钟'、'铜镀金自开门变戏法钟'、'红木嵌螺甸插屏钟'等。到清末时,则以生产插屏钟为主了。据1973年《钟表月刊》第二期《清代末年的苏州制钟业调查》一文载:'到清末的苏州制钟作坊有十八家',同时成立有苏州钟表行业公会。苏州还有一些钟的零件制作,如建于嘉庆前的张荣记钟碗,以声音清脆洪亮享誉江南;萧家巷郗氏母女所制的錾花面板也颇有名气,为许多制钟作坊采用。可惜到道光年间,清宫已不再造钟,苏州也不再制造宫廷钟,宫廷钟的制作技艺也就湮灭了。

  没料到,时隔一个半世纪,苏州民间居然出现了一位能工巧匠,单枪匹马依靠手工技艺将断代的宫廷钟恢复了。他叫陈文达,父亲陈国梁是苏州钟表界的元老,为苏州牌手表、虎丘牌台钟的试制作出过贡献。陈文达尽管只有初中文化,但深得父亲影响,自小心灵手巧,后在钟表门市部承担修理业务,学得一手修复古钟表的绝技,15世纪拿破仑军队用的'皮筒钟'、欧式'亭子钟'、德国'报四刻钟'等等,在他手里都能起死回生。一次,他在博物馆见到了一座清代宫廷的'铜人打点钟',并得知其制作技艺早已失传时,便下定决心要将它制作出来。

  历经了五个春秋,他克服了无数令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画出了五千多张图纸,才完成了宫廷钟的设计。在制作时,宫廷钟的零件多达近千个,又因制作台数少、规格特殊,不可能借助社会加工,还要涉及翻模、金加工、热处理、印刷、电镀等工艺,以及必须有适用的机具、刀具和工夹具,其难度又可想而知。说不尽他尝过了多少甜酸苦辣,时光在坚韧的拼搏和无数个不眠之夜中度过,一台雍容华贵、走时准确、传动配合、机巧周密的宫廷钟终于在1996年初问世。

  这座钟高63厘米,下部呈纵剖的古钟形,配有四只铜花脚;钟面两边有稻穗式雕花,与顶部、底部的大叶卷草浮雕纹饰构成外圈,使全钟具有一种艳美感和稳定感。圈内有可供开合的钟门,镶着滚珠双线纹边。钟门内又分为两层:下层为宝蓝色面板上镶嵌着时钟刻盘,上层为九根玻璃管排列组合成的屏幕,里面的布景箱内,有通过特殊电解印刷工艺制成的立体图案,绿藤红花,煞是好看;上部为一只葫芦顶六角亭,六条龙头戗角稳稳上翘,廊沿有象征滴水瓦的绸带式花裙边,亭柱有柱顶和柱槎,亭台有精美的雕花组成。在亭子的门圈里,有呈圆柱状的绛红色丝绒布遮掩。钟的两侧,有雕花的拉手和饰板,连易被人忽视的钟背面都饰有精致的雕花。全钟重约十五公斤,造型沉稳、精巧、华美,所有铜铸雕饰上均敷有18K真金,显得金碧辉煌、无比瑰丽。

  用专门配制的钥匙拨动时钟刻盘上的三个上弦孔,上紧发条,它一次能准时走动12天。更为奇巧的是,每当时钟走到正点时,钟内便会发出一阵美妙的乐曲旋律,玻璃管屏幕随之闪亮,现出里面的花草竹鸟,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景。同时,时钟上部亭内的绛红色卷帘缓缓自动开启,出现一个雕镂精细的铜人,手握长锤敲击钟碗报时,声音清脆悦耳,和着乐曲,融成热烈的气氛。时间报完,铜人掩入,卷帘关闭,一切活动暂告停止。

  这台在当代中国土地上诞生的唯一的宫廷钟,宣告了绝代的宫廷钟制作技艺的复活,也为苏州民间手工艺术苑地增添了一朵奇葩。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