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镂刻,以金、银、铜、锡等板材为材料,采取镂、刻、雕、压、切等工艺手段,进行加工造型,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品。金属镂刻是较为原始的一种工艺,苏州人俗称“冷作”,也称“花色铜匠”。
金属镂刻起源较早,约产生于商周与春秋战国时的青铜器鼎盛时期。其时,吴国建都苏州,有干将、莫邪善于铸剑。但铸剑是冶炼浇铸技术,而在装饰效果上,必须借助于镂刻了。镂刻工艺也就应运而生。在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发掘出土的“吴王矛”,剑柄上镂刻着花纹和“吴王矛”的铭文。这是产生金属镂刻的最好说明。
秦汉时代,金属镂刻有所发展。在日常生活用品壶、炉、灯、镜、洗、奁等金属器具上,也雕刻着鸟兽鱼虫及云纹图案,以增加美观。如汉代的铜奔马、铜灯、铜炉等,均通过镂刻花纹图案来作为装饰。唐宋时代 ,苏州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一批手艺匠人云集苏州,金属镂刻也成为众多行业中最为显著的一行。那些豪门贵族妇人的金银首饰,如凤钗、手镯等,讲究细致精巧、精美华丽;以及镇宅用的铜狮、铜鹤、大象等,均由镂刻艺人制作。镂刻,已成为金属器具的装饰工艺。金属器具一经镂刻,就成为高尚的工艺品,便身价倍增,受人欢迎。
元末,苏州出了一位金属镂刻巨匠朱碧山,浙江嘉兴(时属苏州管辖)人。他以民间传说为题材,打造了一件自用的《银槎》酒杯。“槎”,木筏也。纯白银打造,高18厘米,长20厘米,重616克。周身作桧柏纹理,形如老树杈丫;槎上坐一道人,道冠云履,长须宽袍,双目凝视手中的书卷,形态逼真。槎尾上刻有“龙槎”二字,杯下刻“贮玉液而自畅,泛银汉以凌虚,杜本题”。槎下腹刻“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得知酒中趣,方留世上名”五言绝句一首。槎尾后部刻“至正乙酉,渭塘朱碧山造于东吴长春堂中子孙保之”。还有一篆文图章“华玉”二字。此为金属镂刻中最高之艺术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清时期,苏州金属镂刻艺术达到了高峰,佳作屡见不鲜,如北京故宫内的熏炉、对鹤……均出自苏州艺人之手。所制作品,成为全国的典范。当时有“苏州样,广州匠”之谚。所谓“苏州样”,就是苏州制造的作品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各地纷纷仿而制之。尤其是镂刻的手炉,器形丰富,雕刻精细,受到市民的青睐(见《手炉》一文)。
清末民初,金属镂刻作品社会需求量日益减少,市场冷落。加之制作时劳动强度大,从业者日渐减少,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金属镂刻几乎后继无人。至80年代后期,由铜匠艺人龚斌,原为电机厂技术人员,对金属镂刻产生兴趣。他阅读有关资料,开始制作茶、酒壶,并镂出了油画家所作的《泼水少女》,形象逼真,得到大家的赞赏。既而仿制朱碧山的《银槎》,也获得成功。1998年,他带着《昆虫树桩壶》等作品,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获得了金奖、银奖。此后,他在镂铜上狠下工夫。现在,他擅长镂刻人像和动物。人物肖像能抓住个体特征,突出人物个性,形象逼真。动物如虾、蟹、蝉等,精工细作,就是虾须、蝉羽,也镂刻得细致入微,使作品栩栩如生。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他手中得到了恢复,充满了盎然生机。
近年来,民间艺人赖邦荣崭露头角,声誉鹊起。他擅长各类金银器摆件的设计制作,尤精于修复历代金、银、玉等小件精品文物,经其手修复的古件数量逾千。其中受江苏省近代史博物馆委托,修复了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宝剑一柄,其剑柄、剑鞘等许多破损部位,均采用鎏金饰件,纹饰细密、形象生动、选型精确,受到专家的高度赞赏。另有十二世纪英国皇家所佩的银饰胸花明代永乐年间鎏金掐丝珐琅宫灯等。经其手修复后趋于完美,价值陡增。有专家看到他修复的作品后,大为惊叹。
上世纪80年代,时值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吴江市北厍的倪菊葆,从外地请来了两名金属镂刻师父,专门打造金字招牌和雕刻龙凤,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很快普及了全国,并引伸到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市场广阔,该镇有三百多个家庭成为这一行业的专业户。走在街上,锤声叮叮,金光闪闪,成为苏州地区金属镂刻的一道风景线。
目前,苏州的金属镂刻工艺,正朝着造型美术化、工艺复杂化发展。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时,市机械局制作了一条金属镂刻成的巨龙,盘旋于一辆彩车之上,长达七米,呈龙腾之势,形象生动,生机勃勃,被评为全市参赛的冠军。
图1 元朱碧山《银槎》
图2 龚斌在制作仿古银槎
图3 龚斌作品《龙虾》、《昆虫树桩铜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