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冯立、施晓平:铜脚剪刀(金属工艺)
【发布日期:2010/12/4】【作者: 冯立、施晓平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1348】【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苏州的剪刀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最著名的为张小全剪刀。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杭州张小泉剪刀店店主族人张心斋在苏州挂牌成立张小全剪刀店,他故意将张小泉的“泉”改为“全”,以示与杭州的区别。张小全剪刀店在聘用杭州巧匠的同时,十分重视汲取苏州同业的长处,逐渐形成了脚样匀称、肖眼准直、钢铁分明、刃口锋利、使用称手、坚实耐用的铸剪技艺特色,产品受到大众的欢迎。苏州地方官曾将它作为进呈朝廷的贡品,乾隆皇帝还做诗道“一番琢磨一番新,燕尾裁成似锦纹。绣阁红楼常作伴,金针玉尺便为邻”,以示赞誉。

  清末时,“张小全”的产品已有剪刀、开刀、西餐刀等数十种,最大的拷剪净重10公斤,最小的肉丝剪刀不足五十克重,而铜脚剪刀的刀头则显得粗短而尖锐,利用刀柄力矩长的原理,十分锋利,能适应修剪很厚的指甲。这些各种花样的产品畅销全国,并在1910年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和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上两度荣获奖章和奖状。解放后,“张小全”铸剪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民用剪刀年生产能力达到二百五十万把,1988年民用剪刀荣获全国行业比赛第二名。但是,在“文革”期间,铜脚剪刀却因有着修剪指甲的特殊用途,被荒唐地指斥为资产阶级奢侈品而停产了。这一停,几乎将这种兼具实用和艺术的传统手工艺品湮灭了。

  铜脚剪刀的恢复,归功于邹祥林和周建荣。邹祥林1962年16岁时便进入苏州第三剪刀社学艺,自此便与铜脚剪刀结下了不解之缘。1977年他下岗后,不甘心这一技艺的失传,找到了苏州三颖精工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建荣,周为他提供了加工场所和设备,经过邹祥林的反复试制,终于在2003年夏制成了首把铜脚剪刀。

  铜脚剪刀由刀头和刀柄两部分构成,刀头又分成刀刃和刀背。传统的刀刃以钢为材,刀背是以铁条和钢条熔烧后合在一起锻打而成,刀柄则通过浇铸成毛坯,再锉出榫头。然后将刀头和刀柄相配,在空隙内填入硼砂、铜屑等材料,烧熔后便融成了一体,再经细加工,前后共需七十多道工序。而今,邹祥林却除保留刀刃为钢质外,用铜和钢打拼成刀背,又在铜里合进镍和银的成分,使铜脚剪刀在保持锋利、不生锈、不用磨的特点外,还具有能越用越亮的优长。他还将铜脚剪刀配上竹盒、锦盒、红木盒等包装,使之真正成为一种实用性的工艺品、收藏品。

  现在,这种铜脚剪刀已能批量生产,并在苏州黄金地段的观前街“采芝斋”总店大门东侧开出了一家经营店。从此,经过断代多年的铜脚剪刀又开始“走”进了千家万户。


图为新型铜脚剪刀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