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有着用则撒开、收则折迭的特点,因此亦名'撒扇'、'聚头扇'、'折迭扇'。有诗赞曰:'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金环并束龙腰细,玉栅齐编凤翅长。偏称游人携袖里,不劳仕女执花傍,宫罗旧赐休相妒,还汝团圆共夜凉'。形象地描述了折扇的形制和简捷功用。明朝时,永乐帝喜其卷舒之便,曾命内府大批制作,遂日渐普及。当时,苏州已有一批制扇高手,如李昭、马勖、马福、沈少楼、柳玉台、蒋苏台等,其中尤以蒋苏台技艺称绝,他制作的折扇,'一柄值三、四金,冶儿争购,如大骨董然,亦扇妖也'。清代时,苏州折扇作为呈献皇室的贡品,著名的扇庄有'方丁九'、'盖美斋'等,制扇名匠有王素川等人。同治年间,苏州在桃花坞韩衙庄成立了折扇业公所。
|
水磨骨书画竹折扇 苏州扇厂 |
苏扇折扇十分讲究扇骨的材料,明人沈德符著的《万历野获编》称:'凡紫檀、象牙、乌楮,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可见,苏州折扇以竹制见长。其中有一种称为水磨骨竹折扇的,更称上品。其竹骨除要经过煮、晒、烤、刮、拖、倒、磨等工艺流程外,还要用浸湿的木贼草磨光晾干,用榆树叶打磨提光,最后上白蜡,其成品竹皮滋润悦目,匀细光洁,色黄晶莹,富天然之美,经久不变。如在其上再刻以书画,那就更如锦上添花。太平天国后的著名刻骨艺人有马根仙、王石香、周致和等,近现代的刻骨名手有谭一民、黄山泉、杨惠义等。此外,苏扇中有'髹漆'工艺,它通过人工用漆给扇骨髹漆出所需要的各种色调和斑纹。其中有珊瑚、菠萝、金面、槟榔等,较流行的著名品种之一为'金星髹漆',它以深色为底,缀以雨雪状金屑,恰似满天星斗,灿烂夺目,但又不失纯洁浑厚、古朴高雅之感。苏州折扇特别注重扇骨的造型,老艺人杨春来、徐义林等能随使用对象、地区、气候、时代、用途等不同,设计出有长、短、宽、窄、大、小、粗、细之分,还有花式、苏式之别的各种造型。通过历代艺人智慧创造,这种变化竟达三四百种之多。苏州水磨骨竹折扇1981年曾荣获轻工业部全国扇子质量评比同类产品第一名,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和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
扇骨艺术 |
扇头,亦是艺人大展才华之处,其形有大圆头、小圆头、平头、玉兰头、排笳、古方、燕尾、梅花、竹节等等。近代著名艺人杨春来生前制作的扇头多达一百余种,佳构百出,妙趣无穷。制扇艺人还利用竹料光润莹洁的特性,在扇骨上奏刀雕刻,花草虫鸟、人物山水、钱币博古、钟鼎篆隶、诗词歌赋,随心所欲,其法又有浅刻、深刻、浮雕、透雕、留青(留竹青为纹,露竹黄为底,产生层次分明和色彩对比的效果)等等。除雕刻之外,还有在扇骨上镶、嵌、画、烫诸法,整个扇骨的加工过程,千变万化,极尽巧思,使扇骨艺术成为一门别开生面的学问。
另外,苏州折扇的扇面,也有'画面'和'素面'两种。'画面'有画工绘制而成,'素面'则有意留出空地,供书画家笔耕。明中叶,朝鲜、日本、越南等使节、商人皆远道来苏州,以素扇出重金求文徵明、唐寅、祝允明的书画以为至宝,并留与后裔作传家之藏。'素面'中不但有各种有色扇面,如金面、瓷青、珊瑚、洒金、格景等,即是白色素面中亦有仿古、发笺、绢面等多样变化,给书画者种种选择和方便。特别是'老矾扇面'一种,它以花纹清晰、皮色洁白的特市超等绵料宣纸,经过上矾、裱制、套刷等多种工艺制成,质感素洁而优于引笔,且平正牢韧,久用不裂,为公众称善,争相备用,成为扇面中的名牌产品。
如上所述种种特点,使苏州折扇有别于其他扇种而受到人们珍爱。在旧社会,有闲阶级常以折扇表现个人身份,即使不是夏天,也要袖怀名扇,以便在茶馆酒肆、喜庆宴会等场合进行观摩、交换或赠予。清代时,收藏折扇已竞尚成风,苏州画家张研樵收藏折扇精品达千数以上,近代更有以'万'名楼者(''为竹折扇的古称)。
过去,苏州折扇以男用为主,如今苏州已将女用扇发展成为独立的扇种,得到了广大妇女的欢迎。同时,随着人民文化生活的提高,由折扇派生的'戏剧扇'、'舞蹈扇'、'屏风扇'、'装饰扇'、'铁折扇'、'香木扇'、'轻便扇'、'绢面折扇'等等应运而生。1982年,苏州扇厂制成一把重10公斤、两根边骨各长2米,开启扇面宽4米、高1米20的巨型折扇,作为中国名扇的标志,送秋季广交会展览,被誉为我国最大的折扇。工艺美术师周其昌设计了一套8件长7厘米的《水乡情怀》微型扇,扇面正面用国画描绘出了周庄'蚬江渔唱'、'南湖秋月'等8景,背面用蝇头小楷书写周庄8景诗,扇骨分别以象牙、乌木、紫檀、红木、鸡翅、檀香、梅萝、桃丝8种木料相配,辅以蓝印青花的外包装。整件套扇风格淡雅、材美工巧,不失为一件人见人爱的旅游工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