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制砚,据史载始于三国,早期制砚区域在藏书镇东部的村,《吴门表隐》载:“村在灵岩山,西即砚台山……挖石琢砚,文有金星,不减歙端,有青黄两种。”三国时吴主孙权在灵岩山为其母营造陵墓,封禁采石,艺人遂移至善人桥西马岗山一带重操其业,且代代相传至今。
我国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及山西绛县澄泥砚被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而藏书砚台以太湖流域特有的澄泥页岩为原料,具有质地坚而不脆,润而不滑,发墨快,不损毫,贮水数日不干等特点,兼得实用、观赏之妙。自然色主要有鳝鱼黄、蟹壳青、虾头红等三种,加之雕刻精工考究,造型古朴端庄,色泽深沉含蕴,创意新奇优雅,因此砚品极高。又因其砚色、质、形均与山西绛县所产泥质澄泥砚相仿,人们也一向将其视为四大名砚之一。乾隆皇帝曾将苏州石质澄泥砚与山西澄泥砚作过比较,在一方石质澄泥砚上书铭赞曰“昔也泥,今则石,葆其光,坚其泽,利笔毫,宜墨液”(《钦定西清砚谱》),并将其列为贡品,可见苏州石砚品位之高。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均有咏《太湖砚》的诗篇;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有诗赞藏书澄泥砚道:“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米芾则赞其砚云:“其质坚丽,哈气生云,贮水不固,墨水于纸,鲜艳夺目。”
苏州制砚,历代高手辈出,最著名的明末有顾道人,清初有其子顾圣之。顾圣之将技艺传子顾启明,但顾启明早逝,艺有其妻邹氏继承,人称顾二娘。顾二娘曾与人讲论曰:“砚系一石,琢成必欲圆活而肥润,方见镌琢之妙。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来面目,琢磨何为?”她所制之砚,古雅、华美两相兼得。同时,她还具有辨别砚石优劣的绝技,据说只要用脚踏一下制砚机轴的绳子,便能分晓,故素有“顾小脚”之称。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广东高要县任县令的苏州人黄莘田解职回苏,带回不少端州好石材,交顾二娘琢制后收藏,其斋室取名“十砚斋”。顾二娘生平琢砚不满百方,由于名望大,仿她的人极多,因之真伪难辨。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方“洞天一品砚”,为顾二娘传世之作。由于顾二娘无子,以娘家侄儿为嗣,名顾公望,字仲昌,也以琢砚为业,曾应召到北京为宫廷制砚。但顾公望亦无子,顾家的琢砚技艺由此中断。
近代,苏州琢砚名手有陈端友,常熟人,善以各种瓜果、动物等为题材刻作,其名作有“笋砚”、“瓜砚”、“古钱砚”、“松菌砚”、“田螺砚”、“竹节砚”、“龟砚”、“海天入浴砚”等,每件作品常倾数年或十余年之功力而成,精工巧妙,形神自然,砚盒亦必自制并与砚相配,很多佳作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上世纪50年代以来,苏州砚制品主要有充端、新充端两种,前者为出口产品,后者为内销产品,分销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艺人吴麐昆,1957年雕刻《猫儿砚》、《四骏砚》(端砚)为其代表作品,在业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如今,苏州民间也不乏刻砚好手,各旅游摊点出售的砚刻制品也不少,其造型有九龟荷叶砚、云水八骏砚、花瓶瑶琴砚、群鸟竞飞砚以及古瓶砚、茗壶砚、兰亭砚、竹节砚、古钱砚、树桩砚、蟹砚、龟砚等,尽管刻工也还精细,只是在创意上终未能摆脱前人作品的痕迹。当然,要有所突破,绝非一日之功。这也是为什么当今缺少名人名砚的原因。
图1 清代顾二娘《洞天一品砚》(拓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2 《龙凤琴式》澄泥砚 朱鸿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