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花,古称“时花”、“像生花”、“吉庆花”。旧时夏历七月初七乞巧之日,妇女常自制绢花,以示手巧。唐人张泌《妆楼记·吉庆花》载:“薛瑶英于七月七日,令诸婢共剪轻彩,作连理花千余朵,以阳起石染之。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偏空中如五色云霞,久之方没,谓之渡河吉庆花,借以乞巧。”197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有一支制作精巧,时隔一千多年色彩依然鲜丽的唐代绢花,高32厘米,花枝主干用树枝,叶和花茎用细竹丝扦入构成,花柱头用纸团,花蕊用丝线和棕丝,花瓣与花叶则用绢和纸做成,以此足可佐证我国绢花生产历史之悠久。
苏州盛产绫绸锦绢,制作绢花具备充足的原材料,元代时开始有了绢花生产。清嘉庆、道光年间,苏州民间普遍有插戴像生花习俗。当时山塘街一带有像生花店铺十余家,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闽、浙、赣三省。太平天国时期,山塘街一带,十余家前店后坊的绢花铺被悉数烧毁。至1944年,苏州制作绢花的作坊仅剩下了沈永海一家。建国后,苏州绢花生产得以复苏,产品发展至“玫瑰”、“卷边月季”、“紫罗兰”、“丁香”、“条梅”、“杜鹃”、“百合”、“绣球”等八十余种,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自1973年始还销往英、美、法、加、意、日、东欧各国及港、澳地区。
制作绢花主要根据花的形态,分别以双绉、绫、电力纺、丝绒、平绒等料作花瓣,平布、坯布等制茎叶。其工艺除造型设计外,还得经过多道流程。先是要揉料、刮料,即用绿豆、淀粉等冲成浆,用来揉或刮在面料上。经过揉的面料称揉料,做成的花瓣显得自然和柔和;经过刮的面料称刮料,做成的花瓣则显得硬挺和刚劲。在面料浆好并干燥后,用铁模冲压出花瓣的单瓣雏形,然后是染色。为了体现出花瓣上深浅不同的颜色,工人们先要在本色的花瓣上蘸上酒精,再用镊子夹住花瓣,将需要深色的一端在调制好的染液中迅捷地一触,这时,染液受酒精融化,就如国画渲染一般,在花瓣上产生出了由深及浅的晕色。做花时,工人们把花瓣放在手心间,用小棍碾压出花瓣的形状,加上花蕊后再一瓣瓣粘合成一朵绢花。制叶,也需用纸冲压成型,上色、蘸蜡(体现叶瓣的光亮)后制成叶状。最后,用绿布裹铁线,将做成的枝干和花、叶配扎在一起,一枝几可乱真的绢花便做成了。
图为绢花 苏州工艺美术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