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马汉民:瓷画(装饰)
【发布日期:2010/11/18】【作者: 马汉民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1360】【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将精美的图画,绘制在瓷质的器皿上,谓之瓷绘。

  我国的瓷器生产源远流长,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优质瓷器有着薄如纸、白如脂、声如罄的特点。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瓷器的品位不断提升,除了上乘的青花,更有典雅的古彩和艳丽的粉彩。名瓷价格昂贵,旧时有“片瓷万金”之说,瓷器不仅是生活中的用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名人的书法、图画,均可绘制在名瓷上,从而成为上层人士把玩的“宠物”。久而久之,成为收藏家所追求的珍宝。

  苏州虽不是名瓷产地,但收藏、鉴赏瓷器的名家代有才人。其观赏角度,先着眼于瓷质,再是工艺(造型),以及瓷器的绘图。画作多为先在胎坯上构图,色彩则由矿物质的颜料窑变而成。苏州不少名画家如吴湖帆、颜文樑等都曾在瓷盆上作画,尔后再进行热处理,成为一件件瓷绘艺术品。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特别是在孙中山逝世后,崇敬国父的艺术家们,在瓷片上绘孙先生遗像为缅怀之深情。这阵热浪过去,民间便出现了瓷绘遗像镶嵌在墓碑上的风气,仅在苏州护龙街上,就有专业店三家。从事此道的人员,苏州不下二十人。

  1949年建国后,苏州画家费新我曾在小型茶壶上绘制过《白毛女》。他为配合土改运动,图形为一壶两画,一幅为黄世仁逼债,杨白劳在威逼下画押;一幅是杨白劳除夕夜避债归来,色彩清淡,附有下款。此作现在看来,是非常珍贵的。

  苏州曾建有日用瓷厂和美术陶瓷厂,产生过不少瓷绘作品。在民间,如今还剩有不多的瓷绘艺术家,其中当首推女画家杨丽华。杨丽华原是花鸟画家,在长期绘画实践中,她发现在瓷上作画更能体现出造型与绘画的结合。退休后,她毅然孤身来到瓷都景德镇,向师傅请教一道道工序,凭着她扎实的绘画功底和灵气,创作出了一大批瓷绘艺术品,口径达50厘米的《松壑云泉》碗、《郁金香》瓶、《鸡冠花》瓶、《斗笠荷叶》碗、《菊花》水盂、《水乡》笔缸等以及大量瓷盘画都体现出了独到的意境和现代审美的魅力,其中前3件作品作为苏州唯一的瓷器作品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国工艺美术名品展》。2000年9月10日,她的国画及陶瓷美术个展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帷幕,作品令人瞩目,赞誉交加。

  在太仓,则有位被人们誉为“瓷痴”的韩传寿,在贵州插队期间,接触民间蜡染艺术。上个世纪80年代,一次出差景德镇的机会,触动了他瓷绘的灵感,并从此开始了在“瓷绘”艺术道路上的长途跋涉。他的作品有人物、花卉、吴地风情等二百余件。他先后在苏州一百商店,工业品大楼、太仓和上海、贵州等地举办了“韩传寿绘瓷作品展览”,深受观众青睐。

  瓷绘必须具有良好的美术基础并首选上乘的瓷器,一般以单一的白瓷为主。瓷绘使用特有的绘瓷彩色颜料。作画如在平面的宣纸上一样,唯彩色吸收较慢,需要阴干。然后再进行热处理。这一过程为瓷绘的关键所在。瓷壁的厚薄,单件的大小,均需分别处置。瓷厂使用退火瓷窑,瓷品装箱后入窑,有严格的退火工艺,由低温逐渐上升到接近八百度,且有保温时间。绘瓷的色彩,是依托窑变形成的,稍一失慎,当会形成作品开裂、变型,甚至在色彩上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瓷绘艺术在工艺要求上极为严格。


图1 《梅》 杨丽华作品


图2 《久福盘》 韩传寿作品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