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王大经、马汉民:麦秆画(装饰)
【发布日期:2010/11/18】【作者: 王大经、马汉民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1840】【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麦秆画,是以麦秆为材料,经劈成细丝,粘贴成画的一种工艺品。

  麦秆制品在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先民们为适应生产、生活需要,选用麦秆编织“辫子窝”,尔后制作成遮挡烈日的草帽;编成扇子,既可驱赶蚊虫,又可扇起徐徐的轻风,遂成为人们夏季必备的用品。供小孩玩耍和祭祀的,更是花样百出,如“聚宝盆”、“麦秆姑娘”、“神鞭”、“一串钱”、“宝剑”、“斗香”、“麦秆船”等,成为民间极为普遍的手工制品。

  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起,太仓出现了麦秆画,以精选的麦秆劈成“篾片”,然后编织成“虎头”、“如意”等民俗吉祥挂件,颇受人们的欢迎。一些对麦秆画感兴趣的年轻人,开始了对麦秆画制作的探索。原来,麦秆画起源于我国西北地区,作品较为原始,仅仅以原生态的麦秆,连带根须,涤除泥土后,以石板镇压,尔后固定在木板上,以其自然状态,呈现出比较抽象的画面,似像非像,供人观赏。到清末民初,郑州一带出现了大红、大绿(着色)的麦秆画,线条粗犷,作品以龙、凤、虎、花卉为主。鉴于以上的麦秆画,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有着较大的距离,太仓的一些麦秆画爱好者开始了边实践、边研究的工作,他们思考着麦秆画如何“推陈出新”,如何赋予麦秆画新的创意。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顾双春等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麦秆画制作的工艺程序。他们取麦秆的自然本色,运用其光泽、色泽和肌理,编织出画面的层次,显示出素洁高雅的风格,给古老的麦秆画赋予新的创意,并在太仓这片文化的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

  太仓的麦秆画生动活泼,如《八骏图》,八匹骏马形态逼真,大有“一日千里马蹄急”的奔腾气势;而《雄鹰展翅》,则是搏击长空,无畏风雨的昂扬傲气。又如《龙凤呈祥》、《鲤鱼戏水》……幅幅惟妙惟肖,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一幅《幽香》,其画面为几株盛开的水仙花,似乎使人觉得阵阵清香扑面而来。《迎客松》堪称为太仓麦秆画的绝活。其树干,虬枝招展,那数以千计的松针,一根根细如发丝,要将麦秆劈成细到不能再细的地步,再粘成画面,又当耗费多少功夫!

  近几年里,太仓相继又推出高层次的艺术作品。如:《四大美女》立地屏风(2.20×0.6米),线条细腻,美女宛若如生。另一幅《郑和下西洋》,百舟竞发,场景恢弘,再现了郑和远航的辉煌壮举。以麦秆画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已经成为一大主题。如《农家奔小康》、《阳澄湖大闸蟹》、《江南鱼米乡》,林林总总,品种繁多,用画面讴歌新生活,使麦秆画有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故而受到各阶层人士的青睐。其作品不仅走上了国内外市场,还被选为国礼。中国的书法艺术独具魅力,不论出于任何一位书法大师的手笔,麦秆画都能一丝无误地将其铁划银钩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少研究美术的学者,无不赞叹:“麦秆画神了,既有艺术性的神韵,又具有表现当代生活的可塑性,其发展趋向看好!”目前,麦秆画已发展到有山水、花鸟、动物、仕女等几大类一百五十多种。过去三三两两的制作者,今天已建起了麦秆画艺术公司,不但做大了、做好、做强了,而且更把麦秆画做“发”了。

  太仓麦秆画的制作,经过众多有心人的努力,已经成为一个民间艺术门类。为保证麦秆画的艺术质量,顾双春等煞费苦心,特别在防蛀、防裂、防潮、防变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加上对装潢的重视,使太仓的麦秆画在艺术上更为完美。目前从事麦秆画制作的人员,约两百人左右。


图1 《卡特兰》 史仁杰作品


图2 《月照双桥》 史仁杰作品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