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黄云鹏:通草堆花(装饰)
【发布日期:2010/11/18】【作者: 黄云鹏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3122】【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通草堆花,也叫通草堆画。顾名思义,它是用通草作主要材料制作的工艺品。通草是通脱木的俗称,通脱木是一种植物,生长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等省, 通脱木树高一丈有余,叶子像蓖麻,花黄色,花粉和茎髓皆可以入药,把茎髓切成薄片,厚约一毫米、成八九厘米见方,颜色洁白,质地细润光莹,有绒感。艺人们将其裱染成各种色彩,然后按设计好的图稿,按色彩刻剪出各个块面,再按其背景及前后进行拼接和堆厚,最后成为一幅宛似浮雕的装饰画。据《通俗编》载,“晋惠帝正月赏宴,百花未开,令宫人剪五色通草花”。又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载,“饶州天庆观居民李小二以制造通草花为业”。说明通草花始于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宋代时已有人以制作通草花为职业。

  通草堆花原为北方的民间工艺品,苏州制作通草堆花是从1956年开始的。起源于阎照琳、阎照琦兄弟。

  阎照琳(1897-1965)、阎照琦(1910-1993)是同胞兄弟,原籍北京,父亲阎成章,字伯达,手工艺人,1920年前后由北京到济南,开设“趣味斋”通草堆花作坊。阎照琳、阎照琦兄弟继承了家传技艺。抗日战争开始,由于战乱,通草堆花停产。阎氏兄弟移居苏州。1955年阎氏兄弟参加了苏州市雕刻工艺生产合作社,他们向领导反映以前做过通草堆花,在领导的鼓励下,苏州的第一幅通草堆花作品《打鱼帘》在阎照琳手中诞生了,从此,苏州有了通草堆花生产。以后,阎氏兄弟又制作的《打鱼帘》、《白兔》、《花鸟》等三幅通草堆花作品在苏州人民商场的橱窗里陈列出来,随即售出,不久福建省百货公司订购了200幅,于是开始批量生产通草堆花。1957年1月阎氏兄弟从雕刻工艺社划分出来,单独建立了苏州市通草堆花生产合作小组,地址在西百花巷,负责人阎照琦,有职工13人,产品全部外销。1959年9月发展为苏州市通草堆花生产合作社。阎照琳负责创作设计,1956年、1958年连续当选为金阊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5年3月病逝。他著有《通草堆花》一文,载于《苏州工艺美术》。他的作品《梅兰竹菊》曾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刊载于《装饰》;《玉兰鹦鹉》刊载于《江苏省美术工艺品选集》,尚有通草绘画花鸟小册页14幅(12×14厘米),现存苏州市工艺美术艺人之家。

  1960年通草堆花生产合作社人员增至八十余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局调了画家岳石尘、李庄、曹寿铭、陈必强等充实了设计力量。当年通草堆花产量达13157幅,主要外销。1961年外销一度中断,设计了通草堆花小型画片、贺年片、书签等在国内打开销路。1963年徐善志、鲍士钤、徐朝斌合作的通草堆花《金地博古》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文革”开始后, 通草堆花被当作“封资修黑货”停产,人员四散,少数人员并入民间工艺厂。阎照琦随社并入民间工艺厂后不久即退休,1993年病逝于苏州。他的作品《八哥山茶》,曾刊载于《江苏省美术工艺品选集》。

  1972年1月,为了恢复传统工艺,建立了苏州市工艺美术厂,把原在通草堆花生产合作社工作的青年技艺人员徐善志、鲍士钤、徐朝斌、李亚萍调去,恢复了通草堆花生产。

  1973年,鲍士钤、徐朝斌合作的通草堆花《梅花》四幅屏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后,由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1982年5月工艺美术厂迁到阊门内西街,有个车间专做通草堆花书签,全部内销。1985年通草堆花书签产值14.58万元,1990年产值13万元。1991年苏州市工艺美术厂宣告破产,通草堆花生产中断。

  1998年,有位市委领导到工艺美术系统检查工作提到通草堆花,当时负责筹备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同志找到业已退休的鲍士钤,由他和女儿鲍隽瑶在家中制作了两幅大型通草堆花挂屏,一幅《孔雀红叶》,一幅《鹦鹉玉兰》,每幅高125 厘米、阔75.5 厘米,现陈列在工艺美术博物馆。此后约一年多时间,鲍氏父女在家中制作了通草堆花挂屏五十余幅,陆续售出,售价约十余万元。

  2003年10月,苏州市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组织退休职工才艺表演赛, 八十高龄的工艺师江洁参加展出的作品是一幅通草堆花画片《年丰人寿》,获得二等奖。

  通草堆花的制作过程:一、设计。略同于国画工笔人物、花鸟的绘画过程,但必须依照通草堆花的特点和规律,例如线条不宜过细,以免剪裁时容易折断。二、裱染。是一个预备工序,通过裱和染使通草便于制作。三、堆剪。四、衬底。五、绘画。六、装配镜框出售。

  通草堆花是一种平面的美术品,它的特色是:形象自然生动,设色鲜艳明快,造型简练,布局丰满,既有工笔国画的神韵,又因通草的特殊质地而有独特的绒感和近似浅浮雕的艺术效果。


图1 《八哥山茶》 阎照琦作品


图2 《鹦鹉玉兰》 鲍士钤作品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