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潘君明:剪纸(装饰)
【发布日期:2010/11/18】【作者: 潘君明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1735】【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纸,发明于东汉。传说汉武帝宠妃李夫人死后,武帝悲痛万分,齐人少翁用纸剪了李夫人的影像,挂在帐幔之中,武帝望之,恍若李夫人姗姗而来。这可能是剪纸的起源。

  唐宋时代,剪纸开始盛行。诗人杜甫《人日》诗云:“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李商隐《人日》诗云:“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人们剪彩为胜,剪彩为人,以其欢娱。明清时期,剪纸十分普及,苏州农村妇女会剪纸者甚多。

  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和纸,剪出花鸟、动物、人物等图案。后发展用刻刀,称为刻纸,但人们仍称为剪纸。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纸折成数叠(一般不超过8张),用剪刀剪成图案;一是把纸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物体上,然后用刀刻成图案。剪纸一般用单色,红色热闹鲜明;白色素淡、洁净;黑色庄重、肃穆。彩色的也有,但苏州不多见。不用剪、刻刀而用手撕,称为撕纸。撕出的作品,能产生虚幻笨拙的效果,但容易流于简单、晦涩,不宜表现精细对象。

  苏州风俗,结婚的新房和嫁妆,均要贴上“囍”字或“龙凤”图案,以示喜庆;春节,用红纸剪成梅花、喜鹊、福寿等吉祥图案,装饰于门窗,体现新年景象。苏州民间的刺绣,也以剪纸做花样,如帽花、鞋花、枕头花等。苏州制作的灯彩,也大多用刻纸来点缀装饰和美化。史载,明代灯彩艺人赵萼创作的夹纱灯,就是用纸刻成各种花鸟虫鱼等图案,夹在纱里,十分美观。

  苏州剪、刻纸的正式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苏州民间工艺社艺人周公度,设计了剪纸与绘画结合的三国人物册页,以及刻纸贺年片等,通过国际书店销往国外,很是畅销。1963年产品外销6万张,次年增至29万张。1965年剪纸人员增至34人,外销产品45万张。并突破传统,设计新的题材,如《人民公社万岁》、《红太阳》、《五谷丰登》以及王杰、雷锋等英雄人物形象。同时,还剪出了《万吨水压机》、《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乒乓健儿》等作品,在拙政园内举办展览,受到大众的欢迎。这是剪、刻纸的兴旺时期。1966年后,剪、刻纸外销业务停止。少数艺人仍制作一些婚礼时用的双喜、龙凤图案,在小商店内出售。

  如今,苏州民间仍有一批艺人从事剪纸创作和生产。自幼跟祖母学习剪纸的张钧昌,曾求教于扬州剪纸艺术大师张永寿。直至耄耋之年,手不离剪,仍在创作。他擅剪花鸟动物、龙凤呈祥等婚礼图案,线条流畅,风格细腻。他的作品注重构思布局,追求线条的形式美。多次参加民间艺术节临场表演,深得观众好评。作品“梅兰竹菊”,灵动有生气,十分传神。“四季平安”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美术”节目中专门介绍。 2001 年多幅作品在日本劳动者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受到好评。高级工艺美术师冯立,擅长人物剪纸,运用阴刻和阳刻技法不落窠臼,在人物面部表情的表达和画面构思上富有独创之新意,他的不少剪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连环画《南瓜生蛋的秘密》、《新花朵朵》等作品参加省、市展出,获得大众的赞赏。

  曾在苏州民间工艺厂从事剪纸生产的王金林,离厂后以剪纸为业。其代表作有大型剪纸《苏州拙政园全景图》,长2.04米,宽1.36米,作品层次清晰,各景点可单独成景,连接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周围采用回文边,使人感觉透过花窗看风景。该作品曾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银奖。其子王晓,亦擅剪艺,其作品《关羽》,运用大阴(留块面)和大阳(留线条)的处理手法刻制而成,曾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铜奖。《龙袍》、《凤袍》、《苏州水乡》、《苏州园林》等作品也在国内展览中获奖。近年,他截取《姑苏繁华图》中阊门一段,演变为刻纸形式,在长1.28米,高0.58米的尺幅中,刻出各色人物六百余个,房屋、桥、船、塔等建筑物四百余种,制作十分精细。他的剪纸作品曾在罗马尼亚、捷克、马来西亚等国展出,受到好评。


图1《苏州拙政园全景图》 王金林、王晓作品


图2 剪纸连环画《南瓜生蛋的秘密》选载 冯立作品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