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木版年画中的一朵奇葩。根据传世实物来看,它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被称作'南桃北杨',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并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闻名中外。
|
《琵琶有情》 |
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明末清初为鼎盛时期,年画作坊多达五十多家,主要分布在苏州城外山塘街和城内桃花坞一带,主要作品有《姑苏万年桥》、《姑苏阊门图》、《山塘普济桥》、《三百六十行》、《百子图》、《一团和气》、《端阳喜庆》、《花开富贵》、《蚕猫逼鼠》、《姑苏玄妙观》,《虎丘灯船胜景图》等等。销售除江苏各地和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河南、东北三省外,还流传到日本、英国、德国,特别对日本民间画派'浮世绘'有相当影响。从现存有的桃花坞年画上,还能看到当时年画铺的名称,如:张星聚、吕云台、宏泰、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吴太元、鸿云阁等。在画幅上署名的有:桃坞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墨林居士和吴友如、周梦蕉、何俊元、嵩山道人等。在这一时期中,桃花坞木版年画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已非常丰富,深受民众喜爱,成为南方年画生产中心。
|
《水乡元宵》张晓飞作品 |
太平天国时期,清兵围攻苏州,山塘、枫桥一带被大火烧了七天。年画作坊中所存的刻板几乎全部烧尽。后来,年画铺大部分迁到苏州城内偏北的桃花坞一带。大家都把早期的姑苏版称为桃花坞年画。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的印刷术(石印)输入我国,桃花坞年画的市场缩小,主要销售被迫转入农村。抗日战争前,大部分艺人已改行转业,有的拉人力车,有的挑担卖菜,年画铺仅剩下王荣兴、朱荣记、朱瑞记三家,桃花坞年画已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
年画刻版 |
新中国成立后,桃花坞木版年画获得了新生。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把散失在民间的艺人组织起来,挖掘、整理、印刷了一百多种旧版年画在全国各地进行展览和宣传。1951年,为纪念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一百周年,市文化部门还组织美术工作者创作了新稿《太平天国在苏州》共8幅桃花坞年画组画,由苏州市文联指导、王荣兴桃花坞年画作坊印制。1955年,苏州市手工业联社成立了雕刻工艺社,刻版艺人叶金生和印刷艺人魏阿毛加入该社,后在画家顾仲华和徐绍青等人的协助下,先后刻印了《兰花》信笺、《新春牛图》、《屈原》、《仕女》和门画《巩固祖国国防、保卫世界和平》等年画。1957年,雕刻工艺社撤销。在合作化高潮中,'王荣兴'、'朱荣记'、'朱瑞记'三家年画铺合并组成合作小组,印刷旧版年画销售。同年2月,由江苏省博物馆在春节期间举办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展',并召开部分画家和桃花坞年画业内人士座谈会,对桃花坞年画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建议。5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来苏视察。画家吴作人、华君武、丁聪对苏州桃花坞年画十分关注,建议采取措施给予抢救。江苏省文化局又召开了专门会议,并研究了扶持和发展桃花坞年画的若干问题。1958年,桃花坞木刻年画小组并入苏州文化美术工厂后,选印了旧版年画45种,按套销售,同时还创作了一批新年画:《丰收》、《渔家乐》、《大炼钢铁》和伟人、名人像等。此外,刻版艺人叶金生在画师徐绍青的指导下,花了两年时间复制了明代古版木刻插图《九歌图》和《水浒叶子》等。这些作品送往北京后,受到了郭沫若同志的高度评价,郭老不但亲笔为复刻的这两本古版插图题了笺头,还挥毫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题了字。1959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成立,创作设计人员有杨云清、凌虚、徐云,刻工有叶金生、许良甫、徐国良、许泉林,印工有魏阿毛、房志达、谭土林等5人。后来各工种又招收了一批学徒,至1963年年画社共有七十余人。1959年至1963年,先后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风貌的新年画,如《苏州新貌》、《吉庆有余》、《虎丘图》、《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洪福齐天》、《春牛图》、《万寿无疆》等。'文革'期间,桃花坞木版年画被斥之为'封建迷信',一百多种旧版竟堆放在露天烂毁,桃花坞木版年画全面停产。
|
年画印刷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重见天日。1979年重新恢复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同年又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会。由市文化局和市工艺美术局联合召开创作人员座谈会,并组织全市三十多位美术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新作品,如《正是果熟花香时》、《狮舞图》、《送喜报》、《各族人民大团结》、《我爱北京天安门》、《虎丘图》、《将相和》、《大闹天宫》、《江南春早》、《江南集锦》《庆丰收》等。这些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巡展。1980年3月,由天津、苏州、山东文化部门联合主办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联展》,后赴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3国举办中国年画展。
1985年9月,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并入艺石斋。当时,年画社创作设计人员有杨云清、王祖德、张晓飞、段文海、苏起峰、庄素英等7人;刻工有叶金生、叶宝芬、卢平等5人;印工有魏阿毛、房志达、单礼芳等4人。他们在继承桃花坞年画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生活,积极创新,取得了优异成绩。桃花坞木版年画在全国年画评比中连连获得殊荣:1982年,《水乡新貌》组画先后荣获中国轻工业部优秀创作奖和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1985年,张晓飞创作的《比绣艺》在第三届全国年画展上荣获三等奖。1988年,他创作的《水乡四季图》在第四届全国年画展上又获二等奖。1993年,他创作的《水乡元宵》在第五届全国年画展荣获一等奖,段文海的《水乡军民抗洪图》获二等奖。2001年,王祖德创作的《渔家书屋》在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上荣获金奖,吴臻的《姑苏风情》获得银奖。还有复制刻版的传统桃花坞年画《百子图》,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荣获银奖;张晓飞的《刺绣姑娘》在日本石川县勤劳者美术展上获得优秀创作奖并被收藏。此外,他们一方面仍保持原汁原味手工刻版水印的传统年画,另一方面采用胶版印刷桃花坞年画,由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一度畅销全国各地。
当今,由于人们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发生变化,传统的桃花坞年画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除了一些艺术家和爱好者慕名前来求购外,一般市民无意问津,桃花坞年画再次陷入困境。2000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创作设计人员仅有3名,两人已到退休年龄,一人也已五十多岁,刻工、印工仅剩3人,年画几乎停产。为抢救、保护、继承桃花坞木版年画,2001年6月,苏州工艺美术局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向苏州市政府提出了关于'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划转工作的请示,2002年5月18日,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正式划转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目前,苏州市正在积极筹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特点是一版一色,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其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时事新闻、民间传说,还有戏文故事及装饰图案等。尺幅规格有门画、中堂、条幅、斗方等。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可归纳为创作、刻版、印刷三道工序。在画稿完成后,刻工将画稿粘贴在梨木板上,称'上样',一般将画稿分成线版和套色版若干块。然后刻工运用拳刀,根据画稿上的线、点、块,先后采用发、衬、挑、复、剔等技法刻作,达到线条流畅,图稿不走样。桃花坞年画是一版一色,分版水色套印的,印刷时先印墨线版,然后根据画稿的色泽再分版套色。年画通常用色为红、绿、黄、桃红、紫和淡墨等五六套色,无论套色版用色不同,印刷时都是均匀平刷,不分浓淡,但可用'环色',即两种套色重叠造成复色,可丰富色彩的变化。在印刷过程中,印工则采用'模版'技法,使墨线版和套色版准确无误,使印刷的作品与原作不失真。再后进行装裱,一幅年画才算完工。
如今,在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的博物馆中都收藏着不少早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如英国伦敦博物馆收藏了近百幅桃花坞木版年画。还有许多国外研究人员和爱好者专程来我国考察研究,并编写出版了介绍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书籍,如《中国年画》、《中国彩色版画论》和《支那古版画图录》、《支那版画丛卷》、《苏州版画及其时代》等。日本版画家小野忠曾在《苏州版画及其时代》一文中说:'中国年画感动了日本浮世绘版画家,'浮世绘'的新构思,无不以此参考。'20世纪80年代以后,桃花坞木刻年画曾先后赴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日本、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新西兰和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展览,既扩大了桃花坞年画在国外的知名度,又促进了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增进了人民之间的友谊。
在国内,各地专家和学者也编写了不少著作。如《桃花坞木版年画》、《中国版画史自序》、《中国年画发展史略》、《桃花坞木刻年画》画集等,全国各大报刊也发表有不少关于桃花坞年画的专题文章和作品,拍摄有《桃花坞木刻年画》电视纪录片、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还专题拍摄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影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这些,都足以说明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民族性和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