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冯立:装裱(装饰)
【发布日期:2010/11/10】【作者: 冯立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1649】【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苏州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书法绘画素负盛名。一幅好画或好字经托纸上浆,复以绫锦为边,装裱后如锦上添花,既能增美悦目,又能使作品延年益寿、便于保存。各地博物馆珍藏的大量古代书画珍品能得以世代相传,就有装裱艺人的一份功劳。

苏裱立轴 吴门画苑

  我国的装裱技艺始于东汉初年,而苏州装裱的勃起则在明代宣德(1426-1435)以后。当时达官豪贾竞收名迹,聘请高手考究装潢,一般专业装裱艺人无不竭尽功夫、争奇斗胜,加之苏州丝织业发达,所产绫绢量多质好,更加促进了苏裱艺术的蓬勃发展。及至嘉靖、万历年间,苏裱达到全盛时期,强百川、庄希叔、孙凤、汤杰等名手辈出。明代周嘉胄《装潢志》评价道?quot;装潢能事,普天之下,独逊吴中。'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也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赞语。到了清代,苏州装裱更是巧匠四起,康熙年间的王蟠(字鹤洲)被称为'精装潢,举世无出其右者'(孙永泽《退谷丛书》),名重一时,收授徒弟几遍大江南北。乾嘉时,'装潢竞重苏工,当时秦长年、徐名扬、张子元、戴汇昌诸人皆名噪一时,藉藉士大夫口'(沈初《西清笔记》)。时内府需要装裱《历代帝后像》,江苏巡抚即保送秦长年等四人到北京,以技高艺绝称誉京城。他如张玉瑞、叶御夫、沈迎文、吴文玉等都颇具盛名。尤其是一些古画旧书,历经沧桑已是支离破碎,一经这些高手装裱,即可天衣无缝、重焕青春,裱画艺人也因此被人们称誉?quot;书画郎中(医生)'。其中不少能工巧匠后来又到外地发展,如强百川至太仓,叶御夫到扬州,清末金汉卿去无锡,沈荷卿、刘定之往上海等地开业,遂使苏裱花开四方,誉满全国。

裱画

  装裱,又称'裱褙'、'装褙'、'装潢'、'装池',俗称'裱画',它是依附着书画和绫绢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著名的书画家多指授当时的装裱工人,以著浆运帚的装裱艺术,对卷册的宽狭舒展,无不亲作裁定。如南唐后主李煜,性好文艺,采用'金签'、'玉轴',发明'锦裱',使装潢更有改进。宋徽宗曾建?quot;画院',大事罗致书画人才于汴京,在装潢工场设立提举官,颁布装潢格式,培养专业人才,裱出大量卷轴;王晋卿、米芾等辈,广收名人墨迹,自行整旧,发明有古绢古纸冲洗补全等各种技法,都促进了装裱技艺水平的提高和完善。

  苏裱的风格,主要继承了米芾的传统,加上明代文徵明父子、都元敬、王翕洲等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苏州的地方特色。这种特色,可以用选料精良、配色素雅、装制熨贴、形式多样、裱工精佳、技术全面来概括。大凡装裱一幅字画,通常有绫裱、绢裱、纸裱之选择;形式又有全绫、半绫、边绫等区别;做工有镶、嵌、挖、补等手法;在格式上又要求上下镶嵌尺度、左右边缘宽窄配置得宜。尤其是重裱古画,技术难度要比一般装裱不知大上多少倍,它需要经过二十多道细致复杂的工序才能完成。首先,要观察原先纸绢的气色,如果色暗气沉,先要用水冲洗,去掉尘污。倘若纸绢已经霉损,就要连托纸一起以高锰酸钾和亚硫酸溶水冲洗(旧时,化学品没有应用前,传统采用高?quot;白酒'喷纸'火洗'。这是要求极高的一门绝艺)。有时甚至需要非常小心地将托纸揭去,谓之'揭裱'。然后,要断定原字画所用纸或绢的朝代,再寻找同一朝代、同一品类、同一色泽的古纸、古绢来修补。对古画上残缺的部分,艺人要用同样的墨色,按照古人的笔法为?quot;接笔';对残缺的色彩,要按照原先的色彩加以'全色',使之不失古旧的本色。这些技术的练就,绝非一日之功,艺人非得有过硬的技巧,而且要能掌握一定的画技,还要靠平时当好有心人,注意收集各个年代的各种绫、纸,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书画外,装裱业还有装裱扇面、册页、刺绣品边框等品种。在抗日战争以前,苏州装裱就其不同的业务性质,大致分在三个地区经营。一种在桃花坞一带,约有三四十家,专门装裱立轴、对联等婚丧喜庆用品,称为'红帮';一种在接驾桥、临顿路、平江路一带,专裱古玩商店普通字画及质地较好的红白无字对联、空白条幅,谓?quot;做交行';再一种在养育巷、吴趋坊、汤家巷、景德路、宫巷,如红鹅仙馆、近文斋、翰墨林、宝古山房、晋宜斋、古松斋等,专为各地收藏家装裱珍贵书画。装裱书画因春季天湿、秋季天燥、冬季浆糊易冰冻,都不太相宜,最好的装裱季节在夏令伏中,即所谓'伏裱',最为理想。

  裱画业在苏州历史上着实兴盛过一段时期,但至建国前,国民经济衰退,祖国的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书画艺术也惨遭同样的命运,裱画工人纷纷改行。从抗战胜利到苏州解放的三、四年中,裱画户从24 户减少到8 户,苏裱工艺濒临人亡艺绝境况。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苏州于1956年成立了裱画生产小组,将原来仅剩的8户、共10名从业人员组织起来,装裱古今书画及苏绣、缂丝等出口产品。继而,一批流散在外的裱画艺人陆续归队,又吸收了一批学徒,裱画业队伍扩大到四十余人,发展为裱画生产合作社,后并入民间工艺厂,使这门奄奄一息的古技逐渐得到了复苏。1980年,恢复的吴门画苑及建立的苏州书画社,不仅大量生产仿宋、元、明、清时期的'吴门画',而且还发扬'明四家'的特点,创作出了一批新的作品。这些作品都经过精心装裱后出厂。谢根宝、纪国钧、连海泉等老艺人,以及范广畴、纪森发、谢光耀等中青年艺人继承了传统的装裱技艺,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其中,谢根宝还于1979年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为苏州的裱画艺人争得了荣誉。由于书画艺术与装裱艺术珠联璧合,所以裱画作品销路甚佳。1978年,苏州生产了十三万多件手卷、立轴、册页、横帔,深得国内外爱好者称誉。俟后新成立的'古吴轩'也经营名人书画及其装裱,受到来苏的外国朋友和港澳同胞的欢迎。在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苏州裱画业尽管已不再以规模取胜,但小型裱画作坊却在民间蓬勃兴起,苏州的装裱业由此迈上了一个新的进程。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