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座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以品质优良的红木、紫檀为材料,按照比例,浓缩于咫尺之间,原形原状地再现它的本来面貌,这便是仿真微型建筑。
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古建筑随处可见,园林、宝塔、古宅、古桥比比皆是,而且造型精致,风格独特,具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这是古建筑中的典范。这些古典建筑,为仿真微型建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也使这一艺术在苏州得天独厚地有所发展。
仿真微型建筑,既是大型建筑的模型,也是室内陈设的摆件。它的起源,与大型建筑物的模型有关。据民间传说,慈禧太后为建造颐和园,决定吸取苏州园林中的亭榭、长廊、楼阁之长,但究竟吸取哪些?也难于说清。 工部大臣就叫香山木匠制作模型,由慈禧太后御定。这种模型,即是微型建筑的滥觞。此后,仿真微型建筑成为木工的一门技艺,制作一些古典的亭、阁、楼、榭在市场上出售,作为家庭陈设之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苏州经济的发展,促使木工艺术推陈出新,红木小件也就成了宫廷的摆设,由此出现了有建筑风格的佛龛和微型景观等艺术品,涌现了朱吉寿、徐阿四等一批能工巧匠。成书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清嘉录》,专门写有“八月·小摆设”一栏:“好事者供小财神,大小不逾尺,而台阁几案,盘匜衣冠,卤薄乐器,博弈戏具什物,亦缩至径寸,无不称之,俗呼小摆设。士女纵观,门阑若市。”这里说的“小摆设”、“台阁几案”,即是仿真微型建筑之类的摆设。但由于这种摆设很不起眼,是木工的业余之作,属于小玩物,故在史书上记载极少。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民生凋零,人民生活尚且拮据,还讲什么小摆设哉。在史料上,只记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苏州周少甫曾主持制作“红木鸳鸯厅”模型,在上海展出,观众踊跃。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苏州的园林、宝塔、古桥等古典建筑爱好有加,促使仿真微型建筑这一艺术的勃然兴起,也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园林和城建系统有专业制作人员,工艺系统建立了建筑艺术雕塑厂,从设计、装置到展出,构成了体系化,如《拙政园》、《报恩寺塔》、《虎丘全景》等,仿真微型模型古建筑相继问世。张家港市推出了《姑苏繁华图》,常熟制作了《大观园》等。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更是集我国故宫、黄鹤楼、中山陵、布达拉宫等著名古建筑,在深圳建成了“锦绣中华”仿真微型景观。不久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建造起了一个微缩的“锦绣中华”,供人观瞻。由于其造型逼真,制作精细,甚至砖瓦均是按比例特制后搭建而成,因而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93年12月18日开园时,江泽民主席发去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贺词,李鹏总理发去了“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美交流”的贺电。美国总统尼克松评价道:这个微缩景区,将使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了解中国,并将吸引他们到中国访问。
苏州大世界灯彩工艺厂曹勇林等,为向苏州召开的第二十八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献礼,组织285名员工,耗时15个月,将我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29处,如长城、故宫、黄山、泰山及苏州的9处园林等,全部缩成微型景观,每件作品长2米,宽1.85米,高1.02米,用一块重达350公斤的红木精雕细刻而成,并配以灯彩,显得宏观亮丽, 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的仿真微型古建筑作品,在工艺、用材、规模及题材等方面皆绝无仅有,为仿真微型建筑中集大成的作品,主办方将申办世界吉尼斯纪录。
除了企业制作之外,在民间,从事此艺的也有近二十人。雕刻艺人卢军,是制作仿真微型建筑的佼佼者。他舅父是蒯祥的后裔,是传统的香山木匠。他在舅父的熏陶下,苦心钻研这门技术,磨砺出了一身好手艺。他对苏州园林中的亭、台、楼、阁等古建筑情有独钟,仔细观摩,用心丈量,绘成图纸,然后进行仿造。他仿造的全晋会馆古戏台,以实物一比二十,用老红木制作。戏台为二层,上下门窗均雕刻海棠花形,屋檐底下的眉板全用黄杨木,雕有戏剧人物故事,显得文雅精致,富丽堂皇;屋脊上,雕有狮子滚绣球和双龙戏珠;四面飞檐翘角,显得典雅庄重。戏台正中的“普天同庆”匾额和戏台两边的“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对联,也由作者雕刻,并用石绿填嵌,十分醒目。在戏台中,还巧妙地安上一出泥塑戏文,更使古戏台气氛浓郁,仿佛在演戏似的。整座古戏台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是仿真微型建筑的精品。2001年,作品曾参加华东艺术品博览会,获得银奖。
卢军的其他作品,如《寒山寺全景》、《江枫洲全景》、《明轩》,以及宝塔、古桥等,都小巧玲珑,仿得逼真,在参展会上受到好评,且屡屡获奖。
图1 由苏州建筑艺术雕塑厂按1:15制作的山西晋祠
图2、3 卢军和其作品《园林小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