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小件,是指用红木、紫檀、乌木等硬质木材制作的台屏、几、架、座、盘、盒等厅堂陈设品、书房用品的通称。与家具对比,体积很小,故称小件。
红木小件品种繁多,主要可分以下各类产品:一、几架类:香几、圆香几、书卷几、古式几、树根几、板书架、笔架、花架、窑盆架、盆景架。二、灯罩类:挂灯、壁灯、立灯、台灯、宫灯。三、盘匣类:套盘、糖果盘、都盛盘、镜匣、梳妆匣、首饰盒、果盒。 四、文具类:文具箱、文具盘、笔架、笔筒、砚盒、墨床、书镇。五、座子类:为瓷器、玉器、古铜器、象牙雕刻及各种古董珍玩配制,分别依不同主体设计制作。六、其他类:龙船造型、快船造型、红木筷、图章盒、绕线板、烟斗、小摆设、鸟笼及各种红木雕刻艺术品等。
苏州制作的红木小件,早在明代已很著名。据史料记载,其时名匠有江春波、鲍天成、袁友竹、邬四等。江春波擅用籐瘿古木制作砚山、笔架之类,摩弄光泽照人。鲍天成擅用犀角、象牙、紫檀等雕制图章匣、香盒、扇坠等物,奇巧超越前人。袁友竹精于制作方件,邬四精于制作圆件。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 苏州经济进一步发展,大量兴建会馆、府第、园林, 红木小件是必不可少的室内陈设,客观需要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乾隆年间,宫廷工艺在装饰上的繁倾向,对红木小件产生一定的影响。苏州收藏家曹秋舫在苏式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几面略大、中间束腰起线、足部外移并加如意形翘角的形式,被广泛用于几座等物,成为定式,名为“曹式”,又称“朝阳式”。
嘉庆十五年(1810), 苏州红木小件行业在憩桥巷建立小木公所,也称“巧木公所”,为互通信息、交流技艺之处。道光年间(1821—1850),苏州有红木小件作坊67户。各户的制作品类有所侧重。如朱吉寿、陆开论、潘洪富、端利祥等以制作大小梳妆粉镜、文柜为主,徐阿四、强老虎、陈安玉、邹义兴等以制作玻璃灯架、挂镜、插镜为主。
民国时期,苏州红木小件作坊有四十余家,工人一百余人,作坊集中在景德路、范庄前、王天井巷一带,其中以刘万兴的作坊最大,雕工、漆工多达三四十人,且作品精致,超过众家。所制的红木云石大小插镜,参加江苏省第二次物品展览并获奖。民国二十六年(1937)制作的红木龙船、五台几、小圆台屏、黄杨荷叶臂搁等,又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展览,获得好评。抗日战争爆发后,红木小件生意清淡,多数工人回乡务农,行业处于解体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行业稍获恢复,红木小件外销以欧美各国为主,产品为红木小龙船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红木小件作坊由1950年的23户,至l954年增至37户,工人一百余人。产品为红木筷、图章盒、线板等小商品。1955年8月,成立红木小件生产合作社,有社员105人,生产红木玉石匣、首饰盒及红木套几、嵌银丝花盘等21个品种。改名为苏州市红木雕刻厂,此后,红木小件进入了兴旺时期,创制了许多精、美、雅的作品。1962年8月,苏州市工艺美术局在北京团城举办“苏州工艺美术展览”, 红木雕刻厂选送展品238件。这是苏州历史上红木小件参展数量最多精品最多的展览,倾倒了国内外观众。其中有陆涵生雕刻的双龙树根几、嵌银丝镂空竹节长方盘、什景书架、古钱粉盒等20种产品,外贸公司当即订货。“文革”期间,生产受到影响。1972年恢复正常生产,有职工441人,产品全部出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十余年间,艺人朱荣福、朱金海、吴麐昆、陆涵生、赵凤云、杨雪珍、殷淑萍、顾惠芬、周玲英和红木嵌银丝艺人查惠铭等时有佳作闻世。如陆涵生的黄杨木雕《梧桐叶嬉龙》,查惠铭的嵌银丝《长江大桥台屏》、《红木松鼠》等,赵凤云的黄杨木雕《虎丘》、《松鼠葡萄》、紫檀《九龙闹海》、《百猴戏桃》等。赵凤云还接受国家艺术对外文化交流任务,在北京一年,向非洲马里共和国学员传授雕刻技艺。中年艺人陈廉、陈忠林、钟锦德、顾金生等也新品迭出。如陈廉 , 1961年进苏州红木雕刻厂,拜陆涵生为师。他的作品《荷叶青蛙》在全国木雕评比中获优秀创作奖;《蟹菊》在全国评比中被评为优秀作品;2000年参加江苏省文化代表团携木雕作品前往台湾, 作文化交流。陈忠林专研仿古木雕及象牙、红木、紫檀等雕刻, 他的作品大型彩绘仿古木雕《秦皇陵铜车马》获省市精品奖, 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钟锦德祖传木雕技艺,拜民间雕刻家李兴根为师。他的作品紫檀木雕《六子戏弥勒》、《郑和宝船》、《九猴笔筒》、《释迦牟尼头像》等均在全国展览中获奖。紫檀木雕《雄鹰》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收藏。
图1《五龙嬉玉环》 陆涵生作品 |
图2 首饰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