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把用于刺绣的绣线称为“花线”。花线是伴随着苏州刺绣而产生的,它的始制年代,当与苏绣同时。据史籍记载,汉代及三国时期,苏州刺绣已很盛行。宋代,苏州有专门的制线工场,甚至形成了专业坊巷,有“打线场”、“打线弄”、“绣线巷”等。在苏州邻近的荡口、后宅、大墙门等地,历来也是花线的产区。清乾隆年间(1736—1795),苏州花线更是“生意之盛,甲于天下”。17世纪初,苏州曾创建花线业行会“武林杭线会馆”。1929年成立了花线业同业公会,产品曾参加中华国货展览会、西湖博览会、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等展出并获奖。
制作花线用的是生丝,从原料进厂到成品,要经过打线、炼染、整理三大步骤、十二道工序,其中并纡头和染色是两道关键工序。所谓“并纡头”,就是把一只只矍头上的、纤若毫毛的生丝摇并到纡管上,并入生丝的多少,决定了花线的粗细规格,也决定着在使用时能“劈”出的股数。比如苏州刺绣精品中的“小猫”、“金鱼”,为表现猫的毛绒和鱼的尾巴,绣工们往往要将花线“劈”成几十分之一来绣制,制线工人就得预先安排好几十根细丝来并纡。这并纡质量的好坏,全凭工人的经验,依靠手指来决定。染色,则需要依靠染工敏锐的眼光来决定配料的成分和染色的时间。花线在颜色上有三元色、各种间色和再间色之分,每种颜色又可分五六档、甚至二十多档深浅不同的色阶,全部花色多达千种以上,经验丰富的染工能根据客户送来的色样立即配染出来,与原色不差毫厘,没有过硬功夫是不可能有这一手绝活的。
 图为:“并纡” 吕守仁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