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冯立:发绣(织绣)
【发布日期:2010/11/8】【作者: 冯立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2170】【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发绣是按照刺绣的原理,运用头发光、滑、细、柔的特性,以及黑、白、灰、黄、棕的自然色差,以发代线绣制绣品。

  发绣和刺绣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朱启钤《女红传征略》记载:'宋有孝女周氏,法名贞观,六岁而孤,年十三又丧母,痛无以报,遂结茅洛塘,于佛前矢心精进,刺舌血书《妙法莲华经》七万字,手擘发而绣之,历二十三年而竣。'这部发绣的经书历经四百余年,至明代时首卷亡佚,后有钱塘某宦侧室补绣之。又据叶燮《俞大家墓志》载,这部《妙法莲华经》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补绣的首卷再次亡佚,海宁贞女俞颖应洛塘比丘尼的请求,又一次作了补绣。

发绣发刻结合的作品《寒山寺》 苏州刺绣研究所

  从上述记载可知,发绣至少在宋代已自有之。及至明代,苏州刺绣进入重要发展阶段,除了社会对日用绣品需求增多外,嘉靖年间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对苏绣艺术品题材的拓展和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与苏绣并存的发绣,同样向'画绣'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据《竹个丛钞》载,明代邢慈静善墨花,'有发绣大士像极工,谓于色丝之外另辟蹊径,时人诧为针神'。著名艺人夏永,字明远,用发绣成滕王阁、黄鹤楼图,细如蚊睫,侔于鬼工。《丝绣笔记》中谈到,'日本收藏的夏永发绣册页《界画楼阁》,绣工极精。影印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这些记载,堪见明代发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时,发绣已作为一种艺术绣种,在苏州地区广泛流传,一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吴江杨卯君和女儿沈关关,擅长绣佛,他们用发代线,绣成的佛像'有过江人以不与题词为恨之鉴'。吴县钱蕙,以发绣大士像及宫装美人,'不减龙眠白描'。当时的发绣虽说题材较为狭隘,但这些善发绣者本来便是苏绣能手,其技艺水平则是无与伦比的。

发绣《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解放后,苏州在恢复传统苏绣技艺的同时,也对濒临灭绝的发绣作了新的探索和尝试。经过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即今苏州刺绣研究所)艺人们的努力,1958年,一幅《屈原像》和一幅《迦陵填词图》脱颖而出,次年便在全国农业展览会妇女馆展出,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接着,苏州刺绣研究所又制作成功了具有故事情节的发绣《长生殿》,1963年到香港展出,引起轰动,港埠各大报刊竞相报道,与会人士为这幅作品所展现的精湛技艺惊叹不已。

  发绣的制作过程,和用丝线为材料的刺绣大同小异,但在针法上受到限制,一般多用切针、接针、滚针和缠针。传统的发绣也往往选择同一种颜色的头发来绣制,色彩比较单调,作品显示出的是白描的效果。如今,苏绣艺人能利用头发的色差来表现画面色彩,或以晕色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明暗,这种作品的艺术语言较之传统之作则显然丰富得多了。更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4 月,苏州刺绣研究所把发绣和发刻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绣制成了一幅双面发绣台屏《寒山寺》。这幅作品宽30厘米、高24厘米,薄薄的尼龙绡上,用黑、赭、赭黄、金黄、棕红、银灰等色的头发,绣制出了大殿、回廊、钟楼、宝鼎等,重重叠叠,雄伟壮观;苍柏、古松、红枫、垂柳等参差其间,充分表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美丽秋景。最为奇特的是,碑厅中只有黄豆般大小的碑上,两面各嵌有4根4毫米长的头发,通过放大60倍的显微镜,可以清晰地看到头发上面镌刻着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从而使观赏者从精细中更见精细,趣味中又添趣味。1995年5月,苏州刺绣研究所又完成了一幅长5.4米,宽0.65米的大型发绣《康熙南巡图》第五卷'苏州段',其中有房屋近千间,舟楫百余艘,近二千个人物,堪称目前国内最大的发绣作品。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