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逝水流年,赵明诚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时局发生变化,朝廷为赵挺之恢复了名誉。这样,赵明诚也恢复了官职。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在莱州任太守。任期届满后,又转任了淄州太守。这几年间,夫妻二人加紧了《金石录》的编写工作。他们将收集到到金石录整理后,每10卷束为一帙,每天取出校勘2卷,由赵明诚题跋1卷。在合计2000卷中,赵明诚题跋了502卷。几乎是夜夜明烛长燃。渐渐的,《金石录》编完了,开始进入修订。
正在这夫妇二人舒心的时候,一场巨大的灾难却在酝酿着。这场国家的灾难、民族的灾难,使大宋王朝顷刻间分崩离析。以强势进入的金兵,让大宋一代君主老老小小全部做了俘虏,仓促上任的宋高宗,改元建炎,开始了南宋的历史,朝政一切从零开始,朝廷正值用人之际,赵明诚倒是被起用了,出任了江宁知事。
赵明诚走马上任,便给李清照发去一封长长的家信,动员李清照带着青州家中所保存的文物,到江宁团聚。赵明诚知道,金兵南犯,连连得逞,他的家乡青州迟早要落如金兵之手,如是这样,那么,他为了金石刻这几十年来的心血就要毁于一旦了!
接到丈夫的家信,李清照一刻也不敢怠慢,可临要准备上路,却太难太难。须知,这些年来,他们夫妇二人收集的碑帖、书画、古籍、古器等等已经足足摆放了十几间房子,哪一件都舍不得留下,可不留下又怎么带得了这么多?没办法,她一件件挑啊挑,一天天挑啊挑,最后挑出了精品中的精品,还是装了满满十五车,剩下的,只能暂时封存在房子里了。
装载着贵重文物的车队沿着沂蒙山东麓缓缓的南行,半个多月后,来到淮海,却遇河面涨水,没办法,李清照只能让家人将几只船只连在一起,“连舻渡淮”。渡过淮河,既而又渡过长江,来到了陌生的江宁。而此时,已经传来金兵大举进犯山东的消息,齐鲁大地狼烟滚滚,大量逃难的百姓来到江宁,据说,金兵兵不血刃就得了青州城,大肆搜抢掠夺,青州城几乎已经成为一坐空城。
这个消息太残酷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心都要碎了,不是因为心疼那些留下的文物值多少钱,钱是无法衡量这些珍品的,而是因为他们的心血已付诸东流!
才喘息了几个月,灾祸又起。这日深夜,李清照正仔细地校勘着《金石录》的修订本,城头上突然红彤彤一片大火,她开出门去,就听到了沿街狂乱的呼救声:不好啦!快逃命啊!江宁被叛军放火烧啦!李清照一急,拉住了一个中年人问缘故,中年人气喘吁吁说:是御营统制官密谋叛乱,将整个城烧了!李清照心里一沉:那官府难道不镇压?中年人一跺脚:什么官府,衙门也被烧了,唉唉,你还有心这么细问,快快逃命吧,不然必被烧死无疑!
李清照心里一沉,立刻想起了赵明诚,丈夫还在官衙,不是说衙门也被烧了吗?那明诚……这一想,她一身冷汗,她必须去找赵明诚,必须去!哦还有,他的金石刻!想到金石刻,她立刻返回屋去,急急地跑到仓库里,这样那样,一抱抱起了一大捆碑拓,可她立刻放下了,纵然带走,又能带多少?但《金石录》不能不带,即使所有文物都失散了,有了《金石录》,就有了“纲”。于是她用包袱将《金石录》三下两下包好,奔出门,朝官衙狂奔而去。
此刻的李清照就像一条逆流而上的鱼,她必须不顾一切才能冲过一拨又一拨逃亡着的市民,她的鞋掉了,发髻也散了,衣服早已被挤破,拖一块挂一块的,脸面上不知被什么东西划拉了一下,渗出了鲜血来。她只有一个目标:快快见到明诚!
从家到官衙的路不远,可因为逆流而上,李清照几乎是拼出了性命才终于见到了这座平日里十分威严的衙门。
奇怪的是,此刻的官衙,已经空空荡荡,火已被熄灭,门口柱檐上冒着余烟,但与方才哭喊连天拥挤不堪的街道比来,这里还是安宁极了。李清照疑惑地跨上台阶,跨过门槛,这个地方她没来过,但明诚是天天来的,她的心一阵阵发紧,不知明诚是凶是吉。想到凶吉,她便加快了步伐急着往里走。
正在这时,突然从外面踢踢蹋蹋跑进一拨卫士,为首的一个看见李清照,便呵斥道:谁敢私自闯进衙门来?是趁火打劫吗?李清照看他们,就像捞到了救命稻草,急切地问:赵知事呢?你们看见了赵明诚知事了吗?为首的卫士立刻一脸火气,高声说道:什么赵明诚,兵变发生,他早就从北城墙溜走了!说是要去抢救他的金石刻!李清照反驳道:不可能,虽然金石刻是他的命根子,但他是个知事,不可能丢下城市不管的。另一个卫士插话道:怎么不可能,李明诚是从城头上爬下去的,说是保护国宝要紧,那根又粗又长的大绳子还是我找的呢!又一个卫士愤怒地说:他自己逃命了,却让我们守城,幸好叛乱被平定了,否则,我们今天可成了人家刀下鬼了!
一句句话就像一个个猛雷,击得李清照头晕目眩,她抱着手里的《金石录》校勘本,跌跌撞撞走出衙门去。
重新回家,门口就见到了几驾马车,走到后院仓库,见赵明诚正埋头忙碌着,他衣衫滥缕,一头汗水,乱得连发髻都散了。见到李清照,他便乱跺了两脚,急躁道:这紧要关头,你跑哪里去了嘛!兵变了你知道吗?我们的金石刻……话没说完,便被李清照疲惫地打断:兵变了,一府首席长官逃走了,但兵变还是被平定了。听到兵变已被平定,赵明诚似乎还不信,连忙跑到大门口去看,大街上确实安静起来了,老百姓都在回家,一路还在议论纷纷:胳膊扭不过大腿,官府到底是强大啊!立刻有人反驳:哪里!知事赵明诚第一个逃命了,抵抗的都是守城的兵士……
听到这些议论,赵明诚立刻缩了回来。再次看到李清照,他愧疚得头都抬不起来,只嘴里讷讷说:我是为了我们的金石刻啊……李清照看了他一眼,目光中无不充满鄙夷的神色,但她只是叹息了一声,什么话都没有说。作为地方小官吏,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磨难,已经使她曾经深爱的人变得谨小慎微,并越来越自私了。除了在治学上他还愿付出努力之外,在政治上,他已经成了一个标准的庸吏,这,李清照已经懒得去说清楚了。
叛乱既已平定,城中逐渐恢复正常,李清照却病倒了,她是气病的,是因为赵明诚。作为一府之长,理应是平息这一突发事件的主要指挥者,应该立即组织力量反击叛军,应该采取措施让惊慌失措的老百姓安定下来,应该迅速去扑灭那哔剥燃烧的大火,应该派人去严守府库以免国家财产遭受损失……可是,他却一样也没去做。他的心中,似乎只剩了金石刻。为了金石刻,他可以将新婚蜜月团聚的时间大量地泡在大相国寺;可以以此为理由让她不问国事、“安分守己”;可以远行在外,乐不思蜀而让她独自去承受无尽的寂寞;甚至,他可以丢下一府的百姓……因为金石刻,他便有了一百条理由,而这一百条的理由,没有一条是属于她的,因为,在金石刻面前,什么都不太重要了,何况她一个家庭主妇?
过了不到半个月,赵明诚因为临危失职,仓皇逃命,受到了朝廷的惩处,被朝廷罢免了官职。
现在,李清照又不得不跟随赵明诚离开江宁,决定暂去江西安家,于是,她再此随船行进在长江里了。眼下,金兵已经从北方攻打到了南方,高宗皇帝也早早地渡江南下逃到了杭州。而自己这样随水漂流,究竟哪里才是可以安家的地方?想到这,不禁潸然泪下。
忽然,江右岸出现了一个小镇,李清照问船家,那是什么地方?船家说,那是乌江。听到乌江,她不禁浑身一震:乌江?那就是楚霸王自刎的地方?
听到李清照的惊呼,赵明诚从舱中出来,不以为然说:我还以为什么,不就是乌江,那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嘛!李清照似乎没听到赵明诚的话,依然沉浸在追思中,她又像是对船家说,又像是对自己说:1300多年前,就在这里,项羽与刘邦经过5年的争斗,终于在垓下大败,全军覆没的项羽与几名亲随逃到了乌江,前面是滔滔的江水,后面是追杀而来的汉兵,有人弄来一只小船,让项羽渡江,项羽远望江对岸,说: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父老!说罢,拔剑自刎了。赵明诚兴味索然地说:一个可悲的历史人物。李清照激烈反驳道:不,是一失败了的英雄!
就在船头,李清照久久沉思着,忽然,她对着江水吟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听李清照咏出这首诗,赵明诚的脸忽然红了,他是想到了江宁临危脱逃的丑事了,似乎到现在他才发现,自己与妻子的差别,绝不仅仅是诗才啊!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世事的起落让赵明诚不断地在宦海沉浮,你看,当他们夫妻二人经过3个月跋涉到达池阳(今安徽贵池)时,赵明诚就接到了朝廷的任命,让他出任湖州(今江苏吴兴)知府,即刻回建康领旨。原来,江宁府已经改为建康府,成了南宋的临时政治中心。
不知是因为连月来的劳累,还是因为已经烙在内心的负疚,或者有什么不祥的预感,赵明诚从没像这次离别那么在乎妻子。这是6月中旬的一天,气候过早地热了起来,赵明诚身穿一身新布衣,头上扎着头巾,露着高高的额头,显得英俊而潇洒。佣人已经将马牵到了岸边,赵明诚一手扶着马,一手叉着腰,似乎精神十足。可是,当他翻身上马,刚刚扬起马鞭时,又突然向船中的李清照高声大喊:如果城中有什么变故,你要随众行动,实在不得已,你就先仍掉淄重,其次扔掉衣服被褥,再其次扔掉那些书册卷轴,以及那些古器,唯有那几件宗器,尤其是我们的《金石录》,你要亲自携带,与身俱存亡。听到了没有?千万别忘了!
李清照万万没想到的是,赵明诚这一去,便不复返了。才一个月,一封快信送到了李清照的船上,是赵明诚在建康患了虐疾,已处病危!
简直是晴天霹雳!李清照来不及多作准备,急忙雇了快船,一昼夜行走300多里,几天功夫,便赶到了建康。可是,见到的只是奄奄一息的丈夫。
千呼万唤,赵明诚终于从昏迷中醒来了,见到李清照,赵明诚的眼睛突然发出光亮,他一把拉住妻子的手,吃力地喃喃道:金……金……李清照连忙说:《金石录》初校即将校完了,你放心好了……赵明诚立刻昂起身子:拿来……我看……我想……看看……李清照才意识到,因为走得实在匆忙,并未将《金石录》校本带上,何况,她认为这又不是永别!她安慰赵明诚道:等你身好起来,就回家细细的看。赵明诚失望了,满眼的光彩顿时消失殆尽,他松开了妻子的手,颓然倒在了床上,任凭妻子如何呼唤,再也没有醒来。
李清照明白,赵明诚是带着极大的遗憾离她而去的,如果说,此前她对丈夫还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哀怨,那么从此刻起,所有的哀怨已经变成了内疚。她似乎明白了,赵明诚不为她李清照而生,却正是为金石刻而生,但他没能为金石刻而死,这便是他终身的缺撼。而正是他注定的缺撼,给了她深沉的人生体验,欢乐、酸初、艾怨、寂寞、尤其是寂寞,无边无际,从她告别少女开始,这寂寞就像影子一样缠绕了她大半辈子,并叫她为赵明诚而生,为金石刻而生;为赵明诚而活,为金石刻而活;而如今凭着这份内疚,她将为赵明诚而活下去,为金石刻活下去。
战乱还在继续,金兵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攻向江南。南宋皇朝从建康撤出,从此开始了流亡生涯。而李清照,不得不拖着她那十几马车的金石刻,走上了逃难的路途。她追随着流亡的朝庭,逃难的难民,先后落脚台州、温州、越州,最后到达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
五六个年头就这样艰难地过去,这五六年间,李清照颠沛流离,再三辗转,随身的金石刻已经损失过半,她生过大病,也嫁过人,结局是她变得更苍老,寂寞得更苍凉。所幸,金石刻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每一卷书、每一轴画、每一具铜器、每一帙碑帖,无不引起她对往事的回忆和无穷的感慨。她甚至停下了自己的诗笔,全身心投入了校订《金石录》的工作,在杭州的西湖畔简陋的住所里,她终于完成了《金石录》30卷的全部校订。
秋风又起了,这日正是8月的初一,她望着案上全部校完的《金石录》,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她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该为《金石录》写个后序。于是她奋笔疾书,从自己16岁嫁到赵家,与赵明诚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生活,以及这些文物后来历经劫难、散失毁弃的经过,因事生,因情发,睹物怀人,抚今追昔,写出了自己一生的大悲喜。
又是半个多月,八月十八,是赵明诚5周年的忌日。李清照将她的《金石录后序》用工笔抄写了一份,带到西湖边的孤山,她面向北天,慎重说道:明诚,你以毕生写成的《金石录》我已经校订完毕,我还给它写了后序,这后序该是你最好的祭品。这几十年,真是恍若一梦,可是你知道,梦后的我从此却会更加孤独,更加寂寞了。说完,拜了三拜,然后点燃订了这篇《金石录后序》。
从西湖回来,李清照浑身觉得寒冷,她喝了几口酒,来到庭院,天上正下着点滴小雨,掉在梧桐叶上发出无节奏的响声,满院的菊花已经萎缩,风过时,落英缤纷。她的心一阵紧似一阵。《金石录》已经完成,如何让它面世?混乱的世道如何能重返回安宁?极度的迷惘,极度的苦闷,极度的忧伤,极度的凄凉,如蛇一样缠得她近乎窒息。她已经很长很长时间没有作诗写词了,可是这会,她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她没有太多的构思,没有反复的推敲,几乎是脱口而出,就在破败的后院里,就在枯萎的菊花旁,就在凄风苦雨里,她吟出了《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愁字了得!
《金石录》是绍兴二十六年(1156)被朝廷出刊问世的。而这时,李清照已经去世了。
李清照究竟是哪一年去世的?是因病去世还是偶然遇难?临终时谁在她身边?她留下了什么遗言?她是葬在西子湖畔还是钱塘江边?是死于海棠花开时还是金菊盛放时?一切不得而知。她就像一片秋叶飘落,一瓣黄花坠地,一代旷世才女不为人知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