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诸家瑜:《斫竹歌》小议
【发布日期:2010/10/31】【作者: 诸家瑜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2772】【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金熙老师写了篇文章《古吴歌<斫竹>小辨》,拜读后亦有同感,即《斫竹歌》是否是“最古老的歌谣”有待进一步考证。金老师认为:“《斫竹歌》的发现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提出更可靠的科学根据。”对此,我表示赞同。

   “斫竹,削竹,弹石,飞土,逐肉。”这是《斫竹歌》的歌词,它与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十分相似。一个相似之处,都采用赋的手法;一个相似之处,都是以二言诗形式;再一个相似之处,记实的内容大同小异,特别明显之处,就是两首歌谣中的最后两句一字不差:“飞土,逐肉。”

   《斫竹歌》是否就是《弹歌》,或者产生于《弹歌》之前,或者效仿《弹歌》而创作或改编的,这是个“谜”?金老师认为可能是改编(改造)的,我亦如此认为。之所以这么想,我的依据有如下三点:

   第一,早期的歌谣是以二言诗形式出现的,句子一般成偶数,如《弹歌》属二言四句式,可是,《斫竹歌》却是二言五句式,这种以奇数出现的早期歌谣,很是鲜见。我猜测,假如历史上真有这首《斫竹歌》,该是二言六句式,在长年的流传中,有可能流失了一句。

   第二,《弹歌》是首狩猎之歌,寥寥八个字,即把古代以弓弹打野兽的情景讲述得'绘声绘色'(郭沫若语),它像“一幅优美的图画”(郭沫若语),成为“中国最好的谜语”(周作人语)。《斫竹歌》虽比《弹歌》多了两个字,但神韵锐减,人们很难从中窥知“斫竹,削竹”与“弹石,飞土”之间的连带关系。我是从民文角度去分析比较的。《弹歌》的“弹”,是动词而不应误作名词解释。“断竹”是砍竹;“续竹”是用砍下的竹子做弓,这个“续”字画龙点睛,十分传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飞土”是射出弹子(泥丸、石子之类);“逐穴(古肉字)”是追赶野兽。这里的“弹”是指弹射野兽,是“狩”或“猎”的意思,也是整首歌谣的谜底。《斫竹歌》是以歌谣首句两字作为歌谣名的。“斫竹”是用刀斧砍竹;“削竹”是用刀斜刮竹(见《辞源》“削”条),是制弓还是制竹简,抑或削成篾片,这里的交代是含糊的;“弹石,飞土”是射出去的两种物质:石子和泥丸,至于用什么工具将石子和泥丸射打野兽,这里也没作交代;“逐肉”是追赶野兽。我们将这首歌谣完整地解释后会发现,《斫竹歌》远不如《弹歌》创作得好。

   第三,《弹歌》是楚文化的产物,《斫竹歌》发现于苏州张家港市河阳山附近,发音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如《弹歌》首句“断竹”,与《斫竹歌》首句“斫竹”,读音不同,前者读“duàn”,后者读“zhuó”,楚方言读“断”,吴方言不会读成“斫”的。因此,我以为其中必有一个是修改了另一个。《弹歌》第二句“续竹”与《斫竹歌》第二句“削竹”,声母都是“x”,前者读“xù”,后者古代读“xuē”(削为多音词,在此读xuē,见《墨子·鲁问》)。在上古音和中古音中,续和削同属齿头音和齿音。我想,吴人听楚方言“续”,极有可能误听成“xuē”,于是就读成了“削”。

  《弹歌》见诸史籍,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斫竹歌》刚被发现,千百年来不见经传,可信度是要打折扣的。要证实《斫竹歌》是'最古老的歌谣',再作进一步的考证是很有必要的。

(原载昆山《野马渡》2002年第2期)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