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闵大宝为了给天池山添景增色,想方设法收集民间文物,甚至把乡村间的一座大户人家的楠木厅,照式照样搬上了山。一提起这块楹联,老闵顿时来了劲,老闵讲为了它,几乎整整一个月,天天跑浒关农校的校长室,凭三寸不烂之舌,宣讲文物保护,说服校方将这块李鸿章题写的楠木楹联无偿献给天池山景区,老闵说当时寻到学校去的文物贩子有七八个,他如果不盯得紧,早给文物贩子抢得去哉!
闵大宝介绍,这副楠木楹联发现时,被钉在浒墅关镇农校饲养场的兔子棚上,可惜一块上联,被无知之徒锯断后做成了一只衣箱,无法再复原,老闵还将上联“子孙贤族乃大”六字用纸描了回来。据了解,这副楹联是农校师生文革期间 “破四旧”时,从浒墅关镇一户居民家里“抄”获的,至于家藏此楹联的主人是谁?与李鸿章有何关系?至今还是一个谜。应该说,当时“废物利用”,将它钉成兔子棚,说不定也是一个有心人,否则很难劫后余生。
这块李鸿章手书楹联下联,由整块寸把厚的楠木板制成,宽约一尺,长6尺余。上书“兄弟睦家之肥”六字,落款“戊子仲秋李鸿章”,下钤两方篆书印章,一为“大学士肃毅伯”,一为“李鸿章印”(如图)。“戊子仲秋”,即清光绪十四年(1888)八月。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同治初曾任江苏巡抚,同治三年(1864)封为一等肃毅伯,九年(1970)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十二年(1873)授武英殿大学士,次年调文华殿大学士。死后谥“文忠”,有《李文忠公全集》。 近读清梁章钜《楹联丛话》,见卷八“格言”录此联,在“吴门故家厅堂有一联云”之后有“余小霞自述其旧居厅事联云:‘兄弟睦家之肥,子孙贤族乃大。’义亦大阔。”所不同的是上下联位置正相反,《楹联丛话》付梓于道光二十年(1840),疑李鸿章并非此楹联创作者,极有可能是应吴地某人,重书此联。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有“兄弟和则家之肥”条:“天之视君,犹诸子也。诸子和,则天下治;诸子不和,则天下乱……争端一生,天下反覆;兄弟不和,一家反覆。故致中和则万物育,兄弟和则家之肥。”疑“兄弟睦家之肥”一语,出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