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林锡旦:《苏州民间手工艺术》概述(2)
【发布日期:2010/10/28】【作者: 林锡旦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2258】【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四、鼎盛时期(明代至清代)

  工巧百出的苏作手艺

  明清时期苏州为苏州府,领十几个县,实际上成为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时人称'吴中实豪都,胜丽古所名';'土物既繁雄,民风亦和平';'吴阊到枫桥,列肆二十里';'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人间都会最繁华,除是京师吴下有',是富甲一方的繁华胜地,达到当时社会最鼎盛时期。苏州的经济文化也随之向全国四处交流,如苏州的昆剧、评弹、文学作品、苏式菜肴、苏式家具、苏扇、苏绣、剧装戏具、虎丘泥人等,也因此而传向各地,名扬四海。

  正是苏州的鼎盛繁荣,明清时苏州民间手工艺术也相应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朝廷通过在苏州设置的织造局,安排生产各种手工艺贡品,为了满足朝廷的要求,这些民间艺术品必然在艺术和质量上要达到上乘,工巧百出,艺人的技艺水平也因此而相应提高。明代苏州的官宦之家、文人学士也雅好工艺品,一起参与设计、品评和倡导,致使民间艺术名手辈出,作品出类拔萃,形成了特定的'苏作'技艺和作品,奠定了在全国工艺中占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

  文人学士雅好民间艺术品还表现在著述中,正是苏州民间艺术品的精湛技艺,远远高出于所谓'雕虫小技',因此才吸引他们乐道于此。在明清一些私人笔记中,就多处有了此类的记载。
明王士性《广志绎》中称:'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书画之临摹,鼎彝之冶淬,能令人真赝不辨。又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其赏识品第本精,故物莫能违。又如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即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优之。此亦嘉、隆、万三朝为盛。至于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动辄千文为缗,如陆子冈之玉,马小官之扇,赵良璧之锻,得者竞赛,咸不论钱,几成物妖,亦为俗蠹。'

  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载:'吴中绝技,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赵良璧之治锡,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但其良工心苦,亦技艺之能事。至其厚薄浅深,浓淡疏密,适与后世鉴赏之心力、目力针芥相投,是则岂工匠所能办乎?盖技也而进乎艺矣。'

  明代王鏊《姑苏志》在'工作之属'类载:'精细雅洁,称苏州绣。'明代苏州刺绣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细雅洁风格,其中以上海露香园顾氏家族缪氏、韩希孟刺绣名噪一时,为人所珍重,以绣古今名画为主,所绣花卉、翎毛、山水、人物能'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明代漆器中,苏州的金漆很有名,有著名艺人蒋回回,金漆彩绘,制作精湛。漆艺高手杨埙曾去日本学习,仿制'倭漆',人称'杨倭漆',日人大村西崖述其为'天顺年间吴中杨埙,习倭法而加己意,作五色金钿缥霞之山水人物,神气飞动,称杨倭漆,为世所重。'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称。当时有良工陆子冈,被称为'吴中绝技'。徐文长题水仙诗有'昆吾锋尽终难似,愁煞苏州陆子冈'之句,虽是咏水仙,却侧面反映了陆子冈琢玉技艺的高超,故宫博物院收藏他的多件玉雕作品。

  家具工艺在明代形成了地方风格。由于苏州历史文化的影响,人们崇尚清淡雅致的风尚、精细雅洁的手工艺,所以这时的家具形成了'明式家具',也即'苏式'家具,业内又称'苏作'。其艺术特色,即'简、厚、精、雅'。简是造型简练,不繁琐、不堆砌,落落大方;厚是形象浑厚,具有庄穆质朴的效果;精为作工精巧,一线一面,曲直转折,严谨准确,一丝不苟;雅是风格典雅,雅致耐看,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红木小件造型优美,磨漆光亮,表里如一,开合契缝;红木雕刻品造型简练,线条为主,做工精细,气韵雅重。

  在明代,苏州民间手工艺术的品种、技艺都超过了历史,工巧百出,完全进入成熟时期。苏州折扇名重一时。绘画形成'吴门画派',篆刻有文三桥著称,剧装戏具行销全国,各种民间工艺设计精巧,制作精美。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载:'近日一技之长,如雕竹则濮仲谦,装潢书画则庄希叔,皆知名海内。'清阮葵生《茶馀客话》载:'苏州姜华雨、赵良璧、黄元吉、归懋德治锡,李昭(一作荷叶李)、马勋治扇,周柱治镶嵌,吴爱山冶金,王小溪治玛瑙,蒋抱云、王吉制铜,雷文、张越治琴,范昌白治三弦子,杨茂、张成治漆器,江千里治嵌漆,胡四治铜炉,谈氏笺、顾氏绣、洪氏漆、孙春阳烛,又文衡山非方扇不书,穆大展刻字,顾二娘、王幼君治砚,张玉贤竹笔竹器,皆名闻朝野,今传后无疑也。'

  乾隆《元和县志》载:'吴中男子多工艺事,各有专家,虽寻常器物,出其手制,精工必倍于他所。女子善操作织、刺绣,工巧百出,他处效之,莫能及也。'苏州不分男女,各有民间艺术的绝活,并在全国同行中胜出。

  民间艺术的生产基地

  明清以来,苏州民间工艺生产也有了更大的规模。苏州城外的横塘、木渎、陆墓、唯亭等地逐步发展成手工艺的加工集镇,城内也形成了一些手工艺的制作、销售专业坊巷。城西一带为铜器、骨器、玉器、乐器等手工艺作坊的集中地。乾隆《苏州府志》载:'郡中西城业铜作不下数千家,精粗巨细,日用之物无不具。'后汇聚在河沿街。廖家巷聚扇业作坊,西中市、汤家巷遍布绣庄,景德路多乐器店,桃花坞大街则以木刻年画著称。

  这些手工艺专业相对集中,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强大的民间艺术生产基地,这在全国独一无二。而这也正是当时社会所需,苏州工巧百出的民间艺术品已成为全国各地所追求的生活美化品。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各类工艺品的生产正是顺应了社会需求。所以苏州的民间艺术经历史的积累,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清代纳兰常安《爱宜室宦游记》载:'苏州专诸巷,琢玉、雕金、镂木、刻竹,与夫髹漆、装潢、像生、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显微镜烛之,方施刀错。其曰水盘者,以砂水涤滤,泯其痕迹。凡金银、琉璃、绮、铭、绣之属,无不极其精巧,概之曰'苏作'。广东匠役亦以巧驰名,是以'广东匠,苏州样'之谚。'

  在清代,绣庄达一百五十余家,苏州被称为'绣市'。当时苏绣业形成了绣庄业、零剪业、戏衣业三大行业,并分别建立了三个行业公所,其规模在全国来讲是绝无仅有的。吴中刺绣甲天下。而在皇室对绣品的需求下,织造衙门还临时设立绣局,在清档案'赴苏发办绣活凭房办公经费款'中,即记载在苏曾办'绣局四所,每所租房30间,每月房租银24两,共银96两,计4个月,该银384两','绣局工匠开工、了工、赶工犒赏每次银120两,计3次,该银360两'。这仅是一批次组织大批绣女集中赶制宫廷绣品的记载。

  此外,琢玉作坊多达八百三十多户,西半城比户可闻'沙沙'的琢玉声,阊门吊桥堍因遍设玉器摊而有'玉器桥'之称。各地都拿玉器到此比赛,犹如民间玉器博览会。景德路成为乐器专业经营场所,'金石丝竹,无不俱备',名师名匠还被宫廷征集进京制造宫廷乐器。苏州有红木作62家,大都在王天井巷,制作苏式红木家具和雅致的红木小件。

  桃花坞木刻年画名扬海内外,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南桃北杨'。缂丝全国仅苏州一家生产,一枝独秀。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名闻全国,使用时纸色合一,经久不脱,艺林传誉,远近争求。浙江湖州善琏湖笔传入苏州后,姑苏发一枝竟胜过发源地湖笔,成为苏州著名产品。顾德麟所制砚台古朴风雅,其媳顾二娘琢的砚台更胜一筹,其传世之作'洞天一品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其过房儿顾公望应诏进京为宫廷制砚。苏州产金花笺纸用于宫廷的殿堂补壁帖子,苏州织造上奏文件中有洒金笺'每张工料银六两二钱四分二厘'的记载。虎丘泥人、耍货成为苏州一大特产,小说《红楼梦》中也将此列入游苏带归的稀奇物品。赵子康的建筑雕刻技艺出众而被称'雕花赵'。在清代,苏州民间艺术随着苏州的繁华而达鼎盛时期。

  清代民间艺术品从整体上看,把艺术和技术等同起来,虽然做到了技艺精湛,使人赞赏,但不能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其艺术特点是繁缛、精巧。绘画式的装饰占主导地位。这种装饰手法,不论在和工艺品用途的结合方面,还是在和器物的协调上,都有很大的不足之处。但清代的品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工艺技术的综合应用方面,也具有时代特色,可使某一工艺多用化,还可取长补短,提高效益。由于宫廷的大量征收和派作工艺品,也由于宫廷的特殊要求而生产出了一些高档精品。清代还由于受到了外来工艺文化的影响,使一些工艺品在装饰上明显表现出外来文化所引起的变化,洋为中用也就成了必然。

  五、变革时期(辛亥革命至今)

  辛亥革命前后,我国经历了近代史上最巨大的社会变革。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入侵,其思想文化和大量物品的输入,'洋画'、'洋货'对中国的民间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艺术家也率先走出国门留洋学艺,各式新型的学校又培养出一批新的文化人。不仅思想上的维新,经济、生活各个方面也都在演变之中,这给和生活相伴随的民间艺术带来了创新的思潮和机遇。这是民国初期给传统工艺产品带来的变革影响。

  最为典型的是苏绣。传统刺绣技艺在西方绘画、摄影艺术影响下,率先由沈寿创出仿真绣,所绣物像也讲究光和影,追求形和神,由此针法技艺有了很大创新,所绣作品在国内外赛会屡屡获奖,名扬四海。杨守玉在绘画专修科学习传统绘画时接触到素描、水彩、油画等西画,自己又能画善绣,因此创出乱针绣,并由后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苏州生根、开花、结果。这些创新基础使苏绣在解放后得到了持续发展和升华。刺绣日用品中的各类绣服,由于全民汉服的变更,传统刺绣的马褂、市披、旗袍都改作民族服装转为外销产品出口。

  民国初,一些国民党官员、文人、遗老到苏州营造住宅花园,购买红木家具和摆设,红木雕刻业与建筑雕刻业曾一度兴旺。外销也需求民间艺术品,苏州仍旧是民间艺术的生产基地。上海的外办以苏州为基地,批量地向苏州收购民间艺术品,主要是抽纱刺绣品。常熟的花边业因此勃兴,最多时与无锡的花边一起,竟占上海土产出口总值的第二位。抗日战争时,侵华日军尽量在苏州搜求古董玩器、字画雕刻、扇骨扇面、玉器摆件、金银首饰、红木家具、锦缎缂丝、刺绣品件,又刺激了此类手工艺品的畸形发展。据1948年统计,苏州实产刺绣被面1.25万条,枕套3万对,鞋面20万双,檀香扇22万把,扇面120万把,白扇骨22万把,行漆骨1.5万把。苏州民间手工艺术生产基地的地位已稳固确立。

  新中国建立后,民间艺术是在曲折中前进,在起伏中发展。初期走合作化道路,政府将散处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建社办厂。由于苏州手工艺的历史悠久,基础深厚,因此全国仅苏州与福州还特地建立工艺美术局,以强化对传统手工艺生产的组织领导,苏州工艺美术由此得到蓬勃发展。'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民间艺术受到空前摧残,全行业被迫转产,人员四散,有的被下放苏北农村。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关心下,传统手工艺品得到恢复生产,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大量出口世界各国,苏州工艺美术品出口换汇曾占全国同行业首位,苏州民间艺术再创辉煌。在改制过程中又经历了变革,有的行业面临人亡艺绝,后继乏人。这已引起政府的重视而出台了一些保护性政策法规。民间艺术的生存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工艺产品的变革创新

  解放后,我国社会体制发生了根本转变,人们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苏州的工艺品也随之变革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解放初期,生活提倡俭朴平民化,反对富贵奢侈,红木家具有减无增,漆器一度在苏州失传。公私合营,房地产收归国有,再也没有私人营建宅第园林,仅园林修葺时偶尔利用一下建筑雕刻。电灯的普及,灯彩退缩到只是节庆的装饰品,明角灯则失传至今。曾遍及农村家家户户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由于农村住宅生活的改善,从大批量生产转为精品制作,成为少数人的欣赏品。传统的剧装戏具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全部停产。扇子经历了绢宫扇、纸团扇、铁骨扇的变迁,在电风扇升级为空调的状态下几近绝迹,而1920年才在苏州生产的檀香扇,现在发展为画花、拉花、烫花及拉烫结合并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产品。这都是社会变革带来的民间艺术品变革。不是在变革中消亡,就是在变革中重生。

  也有许多产品经艺人的努力,与时俱进,变革创新,攀登艺术新高峰,创出历史新水平。如苏绣的品种、题材、图案、针法、原辅材料、款式用途,都发生了革新变化。新开发的特丽纶雕花枕套在上海商店亮相,竟至柜台都被挤坏,机绣特丽纶枕套及系列化产品因此风行一时,苏绣《波斯猫》、《金鱼》成了我国馈赠外国元首的国家礼品。巨幅绣屏《姑苏繁华图》,书绣合璧之《孙子兵法图》,都是史无前例之作。双面绣成为苏绣精品的特产,并创出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在针法、色彩、技艺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苏州刺绣并与机绣结合起来,创出机绣中的长短针和套针,所创的电脑刺绣机及其编程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仿真绣的各类绣品,图案秀丽,色彩淡雅,针法细腻,形神兼备。虚实乱针绣所绣风景和人物达到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与美国摄影家合作所绣的《野地红叶》、《冒气的池塘》等风景摄影艺术绣品,展示了更完美的东西方艺术相结合的魅力,成千上万日用绣品畅销五洲四海,艺术绣品则在国际博览会上频频获奖。苏绣成了苏州民间手工艺术中的佼佼者。

  变革时期的苏州民间手工艺术,经历了曲折和奋起,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有了提高和发展。许多艺术品能迅速调整发展的方向,面向群众服务,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做到工艺品实用化,日用品美术化,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推陈出新。尤其是走向国际,大批量地生产出口,并积极参与到国际博览会中参赛获奖,使苏州民间艺术长盛不衰,誉传全球。在艺术方面,受到西方油画、摄影、写真的影响,为了达到仿真传神的效果,苏州艺人对技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对表现作品的原料、产品、品种、题材等,都作了应变、创新。面对世界,由于生活习俗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产品为国内销和国外销两大类,大部分外销世界各地。内销大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和艺术装饰品,既具有传统风格,又带有时代特色,提高实用功能,增加美学因素,在创新中变革;外销大都是既有中国特色,体现苏州手艺,又受对方欢迎的传统民间艺术品。苏州民间艺术以其历史悠久、艺技精湛、风格独特、精美典雅而蜚声中外。

  1994年12月,被江苏省列为第一批受保护的40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苏州有22个,占江苏全省的55%。但是在改制变迁中,一些既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又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传统工艺,正在逐步消失,不少珍贵品种濒临失传;一些民间工艺企业正在失去活力,传统工艺品难以为继;还有一些产品的制作者受眼前利益驱动,粗制滥造,大量赝品鱼目混珠,严重影响了苏州传统民间艺术品的声誉;旅游工艺品仿制雷同,缺少地方工艺和地方特色。

  200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发出通知,印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苏州市文广局随即组织力量积极申报。在苏州市第一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1项中,就有桃花坞木刻年画、刺绣、缂丝、宋锦、水乡妇女服饰、剧装戏具、常熟花边、明式家具、御窑金砖、香山帮古建营造工艺等10项民间手工技艺。在国家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濒危的苏州传统民间手工艺术有望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

  行业人员的变革起伏

  近一百年来,苏州民间手工艺术处于变革之中。在清末民初,中国处于动荡时期,外患内乱四起,相比之下苏州仍处于安稳的环境之中。在清代形成的各行业公所基础上,民国期间被改组为行业的同业公会,基本上都是行业内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相同一业自觉组织起来,订立共同遵守的公约,平等相处,互相支持,并办一些公益事业。公所或公会与个体参与者之间没有上下级之分,成为个体手工艺人的代言人,维护了个体手工艺人的利益。

  解放后,苏州工艺美术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被组织起来纳入计划经济轨道。而地方工艺美术局的设立,也确保了地方工艺美术的专业化生产和发展。从组织成立合作社,到建厂办公司,一家一户的手工艺者被组织到一起进行集体化生产,从而使工艺美术形成企业化规模型生产。一是人员有了更细的专业分工,尤其是各个专业化生产的工厂还设置绘画设计室,专门为一线工人提供高档次的样品供生产。由于专业分工更细,一方面提高了工艺品的产量,同时也使得这一专业技艺也不断得到提高。二是企业化集中生产,也相应集中了这一行业内的专业技艺人员,有利于相互间的技艺传授交流,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整体技艺水平。三是历年来企业陆续招收了一批有文化的青年人传授技艺,并多次举办技艺培训班,加强骨干培养,使传统技艺有后起之秀。随着改革技术设备,改善生产环境,规模型生产的能力也不断扩大,苏州工艺美术的整体实力在全国达到一流。1985年,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共37家企业,共有职工12316人,固定资产原值4263万元,产值24624万元,外贸收购总额13879万元,实现净利润1651万元,税金2626万元,名列全省第一,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6年,九千多名在职职工,创出产值近九个亿的历史最高记录,可谓手工艺的奇迹了。

  关注社会因素中最关键的应是人,尤其是民间艺术品的生产,许多是靠艺人代代相传,传统技艺才得以一脉相承。正是他们的精湛技艺和产品,才使苏州工艺名重天下,一些工艺品是以名人带产品的。所以技艺人员在工艺美术事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州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1名(已故4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5名,还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2名,以及工艺美术专业高、中、初级技艺人才数百名。他们曾经在各自的岗位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也获得了一定的荣誉和职称。原来散于民间的手艺人,已由苏州人事部门组织评选出首批'苏州民间工艺家'39名。2001年以来,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每年举办民间艺术节活动,组织民间艺人各自展示不同的民间绝活。苏州新区镇湖在民间刺绣的基础上成立了镇湖刺绣协会,形成镇湖刺绣一条街,汇集和培养出一批刺绣新秀,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有的作品在历次举办的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上获金、银奖,在历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获金、银奖。

  但在改制过程中,企业内一些简单粗糙的做法挫伤了技艺人员的积极性,有的技艺人员遭遇早退下岗。不少技艺高超的老艺人相继退出岗位,没有充分发挥其所长,更何论有新的青年人去接班上岗。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又有其特殊性,除了独特的制作技艺,还需要日积月累形成的领悟和巧思,因此要区别于一般人才的培养。民间艺术后继乏人,始终是攸关事业兴衰的关键问题。

  天无绝人之路,艺有再生之道,这就是人类顺应自然的长久之计。苏州'天时、地利、人和',是江浙沪金三角的一颗明珠,大运河越境而过,沪宁线、高速公路、沿江沿海,交通便捷,有利于经济发展、市场繁荣;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风光古韵今风天下扬名,数以千万计的中外来苏旅游者很需要有苏州特色的民间工艺纪念品;苏州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对外开放,生活小康,是民间艺术成长发展的良好基地。如何因势利导,正是发挥人的因素的时候。

  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关注,成立了苏州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区相继成立普查工作班子,开展民间手工艺术的普查工作。以市长签署的《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2004年6月28日起施行;市政府批转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苏州综合性试点总体实施方案》,把二十余种传统工艺和技艺作为重点保护项目。2004年9月,市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

  由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越是传统的民间艺术,越会受新潮流的冲击,这也是客观事实。因此,如何留住手艺,推陈出新,像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那样保护我们兼具物质精神双重遗产的民间艺术,就是我们这一代及后人责无旁贷的神圣义务。

  我们期盼着苏州的民间手工艺术重现辉煌。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