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冯立:苏州工艺行业向民间艺术市场转移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0/10/28】【作者: 冯立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1919】【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苏州的手工艺源自民间。在解放初的合作化高潮以前,刺绣、缂丝、木雕、玉雕、灯彩、装裱、湖笔、民族乐器、国画颜料、桃花坞木刻年画等手工艺生产多以一家一户、前店后坊式的自然形态存在。尽管有些门类此前建有同业公会,但同业公会并不负责会员的生计,自产自销、自负盈亏始终是这些手工艺人的生存法则。1956年“三大改造”后,这些私有企业或个体生产人员归并入集体生产,从而形成了苏州的工艺美术行业,开始了规模化的生产经营。至1985年,属豁苏州工艺美术行业的企业达到37家,共有职工12316人,固定资产原值4263万元,产值24624万元,外贸收购总额13879万元,实现净利1651万元,纳税2626万元,名列江苏省同行第一,无论经济总量、产品种类、技术优势,在国内工艺美术行业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1993年起至2003年底的一段时间里,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历经了一批企业关并、一批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的过程。2004年1月14日,苏州市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及尚未转换机制的苏州剌绣厂、苏州玉石雕刻厂、苏州漆器雕刻厂、恒孚首饰集团公司等27家企业被整体拍卖。自此,苏州的工艺美术行业化生产解体。

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化生产的解体

  从根本上说,苏州的手工艺行业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仅占有一个十分短暂的时段。但是,由于这段时期各个工艺门类集中了行业的技术精华,操作技艺和工具陆续得到革新,以及不断的政治鼓动所产生的精神动力,使生产力确实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越来越高的需求,手工艺品在国内外的销量剧增,这就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强烈的刺激、反哺作用。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化生产的解体,有人认为可以看作是传统手工艺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回归,另一方面的议论认为是对苏州传统手工艺的扼杀。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谁是谁非?看来并不可以一言蔽之。笔者认为,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化生产的解体,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必然反映。

  纵观历史,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吴地先民就已制造出了陶器、玉器等原始工艺品。此后历经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慧,发展并形成了苏绣、苏裱、苏灯、苏扇、苏锣、苏鼓、苏州织锦、苏州缂丝、苏州湖笔、苏式红木家具、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等冠以“苏”字之称的品牌及其它形形式式的工艺品。随着品种的增多、产量的扩大、质量的提高,苏州成为国内手工艺生产的重要基地。苏州手工艺既成为苏州人民的骄傲、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批瑰宝。这种历史的积淀,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手工艺品的特性始终是根植于民间的,始终是依靠个体的手工操作来完成的,即使历代宫廷曾招集一些工匠集中为皇亲国戚生产手工艺品,这些能工巧匠在宫廷还是属于一种个体劳动。比如清代雍正初,朝廷在造办处设立玉作坊,选调苏州玉匠进京供职,这些玉匠尽管身在京城,但琢玉是不可能集体操作的,还得靠个人精磨细琢。由此观之,产品的优劣和价值是不以集中生产与否来决定的,其主要因素在于技艺水平。在合作化以后,艺人的生产关系从对为个人、家庭负责,变成了个人对企业、集体负责;从个人积聚资产,变成了个人领取工资,为集体提供积累。并由于新工人的大量招收,从业人员的增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除了一些日用为主的工艺品外,高档工艺品的生产,仍然没有脱离个人创作、制作的本质。

  但是,就一个行业而言,市场化大潮的涌动,必然会给一些经济基础薄弱、产品销路有限的企业带来致命的冲击。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苏州工艺美术系统由于资金实力不足、行业凝聚力不强、企业管理松懈、技艺人员大量流失,加上苏州民间手工艺作坊重露头角,对工艺美术行业形成竞争等原因,遂使不少企业呈现出水流花谢之势。苏州工艺美术厂不得不首开我市企业破产的先河,一批企业关并,一批企业日不敷出、债台高筑、难以为继。直至苏州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及其27家企业被整体拍卖,意味着工艺美术行业化生产的解体。市场经济本来便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机制,由此观之,苏州工艺行业的解体存在着其必然性。而在大批下岗职工中,有一小部分人员运用原先的技艺特长,恢复了个体或小作坊式的生产,就这部分人而言,确实可以看作是某些传统手工艺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回归,只是这部分人占比很小,一时形不成较大的气候。

  要强调的是,笔者说到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苏州工艺行业的解体存在着必然性,这是指其管理不当所会造成的必然后果,并不是说工艺美术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定会、或者必须要解体。反之,对于苏州这个有着深厚传统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保护其民族民间文化犹如保护一个城市的血脉一样重要,而这些瑰宝的一旦消亡,无疑是这一代人对历史遗存保护的失责。

  固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苏州工艺美术行业由于长期受小生产传统的束缚,又没能及时调正思路、创新机制、面向市场、发展产业,因而整个行业每况愈下。要改变这种状态,按照各企业的自身特点,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是一个好办法,“拍卖”前工艺系统一批企业转制后,基本维护了企业的稳定,保持了原来的产品,就是一个证明。但是,在对工艺公司及其27家企业的改制时,忽视了1993年江苏省颁发的《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及1997年国务院颁发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不是采取个别指导、适当扶持、成熟一个转制一个的措施,而是采取限时转制、过时拍卖的“一刀切”、简单化办法,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何况,这些被“拍卖”的企业,大多被用于房地产开发,不再生产工艺品,这就导致了苏州部分工艺品的绝迹或衰落,这是十分令人扼腕长叹的。

苏州工艺产业解体对我市手工艺的影响

  苏州工艺行业解体后,笔者走访过苏州工艺美术学会等一些部门,希望能了解到一点当前我市手工艺生产的状况,结果都因他们并不承担这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而无可以显示的有关统计资料。因此,笔者在阐述本节时,有些地方无法以确切的数字来说明一些情况。

  据笔者了解,苏州工艺行业的解体,对我市手工艺生产至少带来三方面的影响:

  一是我市手工艺生产的经济总量大大下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工艺行业约九千名职工曾创造出近九亿元的产值,苏州工艺美术品出口换汇曾占全国同行业首位。而今,此种辉煌已经不再。

  二是我市手工艺生产的门类大大减少。迄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24个工艺美术产品大类中,苏州就占有22个,各类花色品种更多达3500多个,其中一些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国际级的大奖。本世纪初以来,原工艺系统的除了苏州剌绣研究所等极个别已转制企业尚有个别作品在省内、国内获奖外,其它已几无与问。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玉石雕刻、漆器雕刻、剧装戏具、仿古青铜器、制扇、灯彩、装裱、湖笔等制作规模已大大缩小,有的濒临危绝。宋锦、羊毛地毯、天鹅绒挂毯、微雕、发刻、通草堆花、绢花、宝素珠、金银累丝、金箔、金线等几已无踪可觅。即使已经转制的手工企业,生产规模也大不如前,且品类减少,有的急功近利,产品质量有所下降,新品开发极少。

  三是我市手工技艺队伍散失、后继乏人。苏州手工艺之所以有“巧夺天工”的美誉,靠的是能工巧匠传统技艺的代代相传和新一代技艺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因此,技艺人员在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市工艺行业解体以前,苏州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1名(已故4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5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2名,具有工艺美术专业高、中、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数百名,正是这批技艺人员立足岗位、继承传统、勇于创新,遂使苏州工艺美术品能名重天下,在各种展览评比中争金夺银,为满足国内外人民的文化艺术需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随着工艺行业的解体,留存在已转制企业中的技艺人员已屈指可数,大部分技艺人员有的因年事已高退休;有的因企业对他们重视不够,挫伤了积极性而离职自谋出路;有的被迫提前下岗,失去了发挥其所长的天地,无所事事,生活拮据,失落感十分强烈。同时,由于培养一名艺人有别于一般人才的培养,学习手工技艺及制作工艺品非一日之功,需耐得寂寞,加上其它因素,导致青年不愿从师学艺,手工艺术人才后继乏人,苏州目前已失去昔日的手工技艺优势。

苏州民间手工艺术队伍在艰难运作中成长

  苏州毕竟是人文荟萃、能人辈出之地。当工艺行业日渐消落之时,一支民间的手工艺术队伍正在艰难地成长。

  这支民间手工艺术队伍的成员多出自土生土长的艺人,有的是靠祖辈几代传承的技艺,有的是靠就地取材苦练而成的一技之长,有的是原来为苏州工艺企业加工产品的个体劳动者,有的是从苏州工艺系统退休、离职、下岗的技艺人员,有的是从外地来苏迫于生计的新苏州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辛勤劳动,自产自销,边使技艺日趋成熟,边积累下一定的财富养家糊口、发展生产。如今,这批原来受人鄙视的“游击队员”,其中不少人已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已能制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民间艺术品,并被全国、省、市的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有的还在其中担任了重要职务。比如镇湖镇的绣娘姚建萍,凭着高超的绣艺,创制出了一大批精美的刺绣艺术品,她绣制的作品《周总理像》、《吹箫引凤》在1998年8月举办的第一届北京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荣获了最高奖——“山花奖”,她的绣品《我爱中华》曾获得随我国2004年9月27日发射的第20颗返回式卫星遨游太空18天的殊荣。2003年,木渎镇人民政府特意为她建立了“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成为木渎镇上的一大艺术亮点;此外,还有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在其它各种全国博览会、展览会和产品评比中夺得桂冠,为苏州争得了莫大的荣誉,也显示了具有悠久历史的苏州民间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地位,为“文化苏州”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更可喜的是,这批民间艺术家不但已能以自己的作品来吸引人、感动人、鼓舞人,而且在长期的实践、努力下,他们有的已经创办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有的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运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部分人创造的经济总量尽管不算大,但在工艺行业解体后的苏州来说,可以看作是一块新生的民间艺术产业。

  不可忽视的是,这批民间艺术家还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创造着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们积极参加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各种展览、演示活动,仅2005年间就参与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召开时举办的“中国(苏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周”、第28次国际科联“科普之夜”民间艺术展示、虎丘庙会“苏州民间艺术精品展”及其民间绝活演示等大型活动。尤其是,自2000年起,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每年承办一次“民间艺术节”,在这些民间艺人的支持和参与下,苏州民间艺术节已成为我市的一个民间文化品牌,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历年来,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努力推荐我市民间艺人参与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各种展览、评比,扩大我市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品在国内的影响。还组织他们走出国门,到香港、新加坡、泰国、加拿大、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技艺表演,使苏州的民间艺术留香芳邻天涯。不少过去名不见经传的苏州民间艺人由此成为驰名中外的民间艺术家,有的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被联合国文化艺术收藏评估委员会授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一支民间艺术队伍正在苏州成长、壮大。苏州的工艺行业正在向民间艺术市场转移。

目前苏州可保护发展民间艺术的六支力量

  目前,苏州市可保护、发展民间艺术的力量有六支队伍。他们分别是:

  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作为政府的一个机构,文广局有着制定有关政策、组织有关活动、实施有关方案的职能。保护、发展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广局具有重要的职责和作用。

  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为原工艺美术系统的学术性群众团体,现恢复办有内部刊物《姑苏工艺美术》。

  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具有4000多平方米展馆,收藏并展出有一批我市的民间艺术品。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为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成员单位,目前拥有会员400多名,其中民间艺术分会有二百多人。会员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国际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艺术家近百人,其它均为身怀某项绝技或技艺的艺人。历年来,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依仗这支力量,在我市举办了大量群众性的民间艺术活动,艺人们则在国内外各种民间艺术展览、评比中获得包括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金、银、铜奖的奖项六百多项。

  原苏州工艺系统已转制企业这些企业尽管已转为民营,但仍在继续生产工艺品,对扩大我市的民间艺术品生产总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苏州民间艺术品生产个体、作坊及企业这是一支相对庞大的民间艺术力量。当前,这支队伍具有二个特点:

  一是除城内尚有一些个体、工作室及作坊外,主要生产地已从城市转移到了郊区。比如镇湖镇,总人口为1.9万人,从事刺绣、裱绣、绣框制作的从业人员就有1.1万人,一条街上开出了二百八十多家绣庄。2003年,镇湖的绣品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刺绣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2000年,镇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东渚镇是另一个苏绣集散地,主要加工出口和服及韩服,目前已分别占有日本、韩国的较大市场,成为我国最大的和服、韩服加工出口基地。其它还有光福、黄桥等地的缂丝,光福的核雕,金山、枫桥的石雕,藏书的石壶、石砚,相城的金砖、蟋蟀盆等生产也小有规模。

  二是逐渐形成了一批技艺领军人物。比如专事刺绣的姚建萍、姚慧芬、姚慧琴、卢福英、卢招娣、邹英姿等;紫檀木雕刻的陈忠林、钟锦德、李兴荣、陈远义等;玉雕的周平、孙林泉、孙永泉、蒋喜等;核雕的陈素英、周建明、殷毅军等;砖雕的刘一鸣等;微雕的潘裕果等;竹刻的杨君康、杨惠义等;制作蟋蟀盆的袁中平等;制作石壶的蔡云娣、蔡金兴等。这批领军人物大多比较年轻,肯钻研,富有活力,创新能力较强,有些已有了自己的产业。同时,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为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骨干,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和社会活动能力,在发展民间艺术市场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通过举办精品展、新品展、评选优秀作品等办法,大力倡导和鼓励民间艺术分会的会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自我突破,勇于创新,结出了一批硕果。目前,已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双面五异绣(异色、异样、异针法、异材料、异背景),蛋壳雕、粉笔雕、青玉堆花瓷印、仿真木船、麦秸画、树叶画、瓷片堆屏、玉石浅刻、木板拼画、仿古钟、纸折工艺等新品类问世,其中又可演变出无数品种,成为当代历史层面开发出的新品,将留传于后代。

扶持民间艺术市场促成新的产业发展

  从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旅游城市和传统手工艺基地的角度出发,从保护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出发,苏州,有必要抢救那些即将湮灭的民间艺术品,有必要重新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间艺术品,有必要重新培育自己的民间艺术市场。

  然而,这将非常艰难!在苏州工艺行业解体以后,苏州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颁发了《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办法》的第51号政府令,接着又批转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苏州综合试点总体实施方案》;市府办公室发了《关于转发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2005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切,可以证明,我们的政府对保护苏州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但是,正因为苏州工艺行业的解体,使我们失去了许多原来有的东西,因此,我们不得不摒弃空谈,而应努力寻求目前一切可能调动的积极因素,不得不花更大的力气,不得不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做好“亡羊补牢”的工作。

  苏州的民间艺术市场目前存在很大忧患,表现在实力分散、资金不足、规模不大、品种不多、精品较少、管理粗放、销路有限、经济总量小等方面,很不成熟。如何促使苏州的民间艺术市场尽快发育呢?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政府扶持

  在我市,可以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与培育民间艺术市场的工作结合起来。1994年12月,被江苏省列为第一批受保护的40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苏州有22个,占全省的55%,但在改制过程中,一些既具浓厚地方特色,又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传统工艺品失传了。在2005年苏州市第一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1项名录中,属民间手工技艺的有刺绣、缂丝、宋锦、苏扇、湖笔、桃花坞木刻年画、明式家具、剧装戏具、水乡妇女服饰、御窑金砖、香山帮古建营造工艺等11项。目前,第二批申遗的灯彩、国画颜料、常熟花边、民族乐器、泥塑、玉雕、苏裱、碑刻等8个项目又已通过我市专家评审。这19项手工艺品正是我市民间艺术中的部分精华,其中大部分又是可以通过市场运作使其发展或再生的。

  现在的问题是,申遗成功后,这些项目究竟如何来保护、发展?有哪个部门来牵头保护和发展?按目前我市可保护、发展民间艺术的六支力量来分析,除原工艺系统已转制企业及社会零星作坊保留有一些人员和产品外,我市拥有并能团结、组织民间艺人经常开展各种活动,能够承担一部分抢救濒危民间艺术品和开发新品职能的机构,已唯独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一家了。由于上述品类的领军人物大多为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2005年,该协会有意与人合作建立民间艺术展销基地,进而成立苏州市民间艺术总公司,借以保护濒危产品,扩大艺人的生产力,培育我市的民间艺术品市场,最终期望形成新的苏州民间艺术行业,但后来不得不因无自有资金等原因而告终。长期以来,该协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但几乎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办公场所,没有专职办事人员,协会班子人员全凭着对我市民间艺术的热爱,和保护、传承苏州民间艺术的精神在义务地从事各种活动。协会经济的极度贫乏,隐伏着协会的脆弱性,这种任其自生自灭的状态,对苏州民间艺术的传承是不利的。作为政府,有责任在这特定的历史阶段,对能承担保护、发展苏州民间艺术的机构、团体、乃至个人,给予适当的扶持。同时,对个体、民营的民间艺术品生产企业给予政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鼓励民间艺人扩大再生产,鼓励民间艺人勇于为恢复失传产品、抢救濒危产品出力。

  二、建立专门机构 如何有规划、有部署地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抢救,如何有效地发展我市的民间艺术市场,应该成为政府当前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目前苏州可保护、发展民间艺术品的六支力量各自为政,没有一个专门从事和协调这方面工作的机构,对苏州民间艺术的现状几乎无任何资料和统计,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建议能组建苏州市民间艺术保护发展委员会,从调查研究开始,模清当前我市民间艺术方面的家底,制定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民间艺术的规划,发挥我市现有六支力量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这一工作。

  三、分类指导抢救

  在组建有关专门机构的基础上,可对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区分。对当前较易抢救的、濒临灭绝但尚存有传人的、可资发展形成市场的品种,比如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姜思序堂国画颜料、苏裱、苏扇、常熟花边、水乡服饰、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灯彩、缂丝、湖笔、玉雕、碑刻等先行抢救,通过提供必要资金,组织编写有关资料、专门著作和拍摄录像,为老艺人选配徒弟、在技校或艺校开设有关科目、扶持传人或名艺人开办工作室或作坊等办法,先将其分批激活。对于抢救难度较大的、占用资金较多的、需占地添机的品种,如宋锦、大型泥塑、明式家具、仿古青铜器、御窑金砖、香山古建营造等进行调查摸底,作好抢救的准备工作。特别如桃花坞木刻年画、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等已岌岌可危的品种,应作为重点扶持项目加以抢救。

  四、建立展销基地 为较宏观地展示苏州的民间艺术,鼓励艺人创作精品、新品,扩大苏州民间手工艺基地的对外影响,有必要选择一个较适宜的地点建立苏州民间艺术品的展销基地。此基地应有别于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不以收藏为主旨,而以向社会展示实物和提供产品为目标,借以形成苏州的民间艺术品市场,增大我市民间艺术品的生产总量和作为对外展示、演示的一个“窗口”,同时起到丰富旅游景点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在适当时期成立苏州市民间艺术总公司,对民间艺人及有关企业起到组织、协调、指导、统计、抢救、生产、销售、开发、发展等“一条龙”作用,以逐步重建我市的民间艺术行业。

  苏州民间艺术品的生死存亡,目前处在一个时不待我的历史时期,抓住这个关键阶段加以抢救、保护、发展,我们还能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一笔文化遗产。反之,传世了千百年的文化遗产一旦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丧失殆尽,那我们这一代人就实在有负于我们的先人和后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苏州人,当将抢救、传承苏州的民间艺术为己任!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