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卢招娣:绣制《毛泽东在北戴河》的随感
(苏州市艺人绣庄高级工艺师 )
【发布日期:2010/10/28】【作者: 卢招娣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2602】【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2006年7月9日,在庆祝建党85周年,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巨幅伟人肖像绣《毛泽东在北戴河》在苏州平江中学举行封针仪式。82岁的著名摄影家侯波(毛主席生前专职摄影师)特地专程从北京赶来苏州,参加为这幅伟人肖像绣举行的封针仪式。当她一到现场,见到这巨幅伟人肖像绣《毛泽东在北戴河》时,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与我紧紧相拥,并激动地说:“这幅作品绣得非常好,非常好!是件极好的剌绣艺术品!”在《毛泽东在北戴河》巨幅绣梆前,侯波用她那当年为毛主席按快门的手指,为这件意义非凡的作品上绣了最后一针。接着,她又挥毫写了“真情绣伟人,苏绣甲天下”的题词。

  《毛泽东在北戴河》伟人肖像,是按真人1比1的巨幅绣品,画面统高3米,宽1.6米。绣面上,毛泽东主席身着黑呢长大衣,迎风站在北戴河的沙滩上,大衣角被海风轻轻掀动,阳光下微微咪起眺望远方的双眼发自内心的笑意,生动刻划出一代伟人的神态风采。这幅《毛泽东在北戴河》伟人肖像,是从许许多多有关毛泽东的摄影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也是著名摄影家侯波于1964年为毛主席所摄的传世之作。

  绣制这幅《毛泽东在北戴河》巨幅肖像,是我们艺人绣庄在2004年春天承接的苏州中外名人研究会、剌绣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的一项订制任务。原作是一幅著名的黑白照片,要从黑与白两种基色上绣制这么大一幅肖像绣,我还是第一次,我感到这任务既光荣又艰巨,这也是一个挑战,苏绣针法如何表现?

  为了绣好这幅伟人肖像,把黑白照片变成精美绣品,我们特邀请了原中华文化画报总编,著名美术家范贻光先生专程来苏州为我们作指导,他整整一个星期给我们上美术理论课,帮助我们勾线条,讲比例,讲光影变化……让我们熟悉美术绘画原理,正确掌握轮廓部位的形状与光线明暗层次的变化,让我们理解用手中的丝线如何变化为画面的线条,有序地穿针引线绣出理想的效果,范先生深入浅出的指导,为绣好这幅伟人肖像奠定了艺术基础。

  这幅伟人肖像绣,整幅绣面上一袭纯黑、白、灰的色调,如何把这幅绣品绣得精细、雅洁。以相片为绣稿,不仅要绣得逼真,而且要传神。以我为主绣,我们六位剌绣艺人一起研究,一起攻关,我们在苏绣传统针法的基础上,采用了套针、施针、接针和乱针等多种针法,同时还创造了叠绣针法。这幅作品看似只有黑白灰三色的摄影作品,实际上色彩变化非常丰富,仅从黑到白色系之间的丝线,就达几百种。尤其是肖像绣的面部绣了十几层,一层比一层细腻。

  由于绣品厚实细密,在绣制过程中,我们的手指顶出了血,我们都戴上了指套再绣,戴指套并不是因为怕针剌痛,而是因为怕剌破的皮肤勾毛了肖像绣面。就这样,经过日以继夜一针一线的精心绣制,历时两年多,耗时700多工,终于在2006年5月圆满绣成。当看到出自我们手里的整幅绣品形象逼真,色彩明暗层次有序,针针精细、雅洁,重现了《毛泽东在北戴河》的原作韵味,我们自己也感到无比激动。

  完成这幅伟人肖像绣,我感到既是一次向专家们学习的极好机会,也是一次提高苏绣技艺的实践。我们的辛勤劳动和探索精神,得到了各界的一致肯定,我为我们艺人绣庄感到由衷的高兴。今后,我们要在剌绣艺术道路上继续不断探索,不断拓展,为苏绣艺术的创新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臧寿源整理)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