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也称竹刻。“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赵汝珍《古玩指南》)。竹雕艺术融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于一体,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向为文人雅士所喜爱。
中国竹雕的历史,渊源悠长,远在墨笔砚发明之前。据文献记载,竹雕的历史可追溯至商朝以前,而据考古发掘,春秋战国时期的实物竹雕尚存。然而,竹雕真正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则是在明代中期以后,首先兴起于江苏嘉定地区。
朱鹤(号松邻)、朱缨(号小松)、朱稚征,是名闻古今竹雕艺术界的朱氏祖孙三代。他们所形成的“嘉定派”竹刻技法,风格鲜明,自成一体,不但是明末清初时期竹刻艺坛的主导流派,还是清康熙以后嘉定地区各种竹刻新技法流派创导的启蒙。根据史料上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朱鹤被誉为“嘉定派”的开创者,其子朱缨继承了父业并将“嘉定派”发扬,而朱稚征则集结了前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是“嘉定派”的集大成者,也是“嘉定竹雕”得以推广并形成流派的关键人物。
朱稚征,号三松,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其作品在选题、构思及创意上,技法比前人更胜一筹,其选技题材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其祖其父的选题上,而是视野更为开阔,其面亦更为广泛,他在追慕求真,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美与真实的同时,又善于从旁系艺术,如书画、雕版等中汲取营养,提炼精华,并益以新意。他善于集思广益,广蓄博览,认真揣摩,取其精华,融会理解众家艺术之长为己所用,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在雕刻技法方面,他不但继承了其祖父朱松邻的深刻兼透雕,其父朱小松的平地浮雕技法,还不断探索创新,从而使深刻、浮雕、阴刻、透雕及圆雕等多种技法巧妙而完美地运用于一体,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因而有“小松出名而掩松邻,三松出名而掩小松”之誉。陆扶照在《南村随笔》中说到:“(三松)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喜画驴。雕刻刀不苟下,兴至始为之,一器常岁月乃成。”
朱三松一生勤奋治竹,所留作品甚多,现苏州博物馆中就收藏有其几件作品:“朱三松竹雕春闺幽思笔筒”、“朱三松竹刻桐荫玩月笔筒”以及“竹刻人物搁臂”,这些精巧的竹刻工艺品,表现了他的雕刻水平与艺术风格。

“竹刻人物搁臂”(图一),长22.6厘米,宽7.6厘米,是以留青浅浮雕的手法制成。松树斜向上耸立,枝叶茂盛,笔法流畅,松树下站立一老人,老人手持木杖,依树而立,身着衣袍,衣物线条简洁流畅,老人面部刻画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却生动的表现出了老人那安详、宁静的神态。老人上方的天空之中悬挂一轮明月,以一笔弯线表示明月,凸显了月隐云间的画面。树根处植有两株灵芝,傍立两山石,这松树、老人、明月、灵芝、山石共同组成了一副“月下老人”的画面。山石旁浅刻葫芦形的阳文篆体,上书“朱三松”三字印款。

竹的品格是高洁的,文人们常称之为君子,而淡雅精致的竹雕刻物品自然而然的受到了文人们的喜爱,作为书房的用具或案头的陈设,装饰自己的书斋。一件成功的竹雕艺术品往往是作者的情思驰骋于竹之上,用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下刀全凭自己的感悟,再巧妙地运用各种竹雕的技法。“嘉定派”竹刻技法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受周边“吴门画派”所倡导的文人画风的熏陶与影响,竹刻艺术品有着浓郁的文人气息和风格。从“竹刻桐荫玩月笔筒”(图二)中,可以看出有“吴门画派”的文人风格。整件作品高10.4厘米,口径5.1厘米,底径5.5厘米。笔筒竹刻技法以浅浮雕为主,整个笔筒以浅浮雕的方式刻画了一组玲珑剔透的湖石假山,山石之间植了梧桐一株,高入云端,又有修竹数竿,空中一轮满月浴于云中,半隐半现,月下有二仕女,一倚于石,作观月状,一缓步而行于月下,画面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一旁落款为“丙午秋日,三松”(图三),书法有董其昌的风格。“丙午”为康熙五年,故而判断此物件应为清初时期的作品。

朱三松除了擅长于运用高浮雕、浅浮雕、深刻等技法外,还善于运用镂雕和圆雕的雕刻技法。他的技术比起前人来说是更加的精炼,所刻的笔筒、臂搁、香筒等物,在当时便是及其珍贵的物件。嘉庆皇帝对朱三松的作品可谓是情有独钟,尝题“传神只作萧疏笔,经久由来以朴存”。“竹雕春闺幽思笔筒”这件作品,足以证明记载的不虚。

“竹雕春闺幽思笔筒”(图四),高14.8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8厘米,整件作品刻画了一仕女置身于湖石之间,仕女半倚于湖石之后,抱琴支颐,若有所思,女子神情、衣着、饰品等细微之处,也用刻刀雕刻的清晰生动,连女子手中怀抱的古琴琴弦也根根分明。湖石以竹刻深肤为底,经时间磨蚀变得光亮平滑,但是细细观察还是隐隐可见竹之肤纹,山石环满筒身,以大而流畅的线条刻画出山石之气魄,湖石之剔透。石间斜插红杏一支,春燕穿梭其中,撩人眼目,颇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仕女一侧置有一方桌,桌上置有酒鼎、胭脂和铜镜等物件,这些皆是女子闺中用具。整件器物融浮雕、圆雕、透雕等雕刻技法于一体,画面层次丰富,用刀圆润劲利。
从这些竹雕艺术品中可以看出,朱三松使刀如笔,下刀干净利落、纵横得宜,在一些不经意的细微处,显示出心手相应的高深功力,多种刀法相互结合,刻出了竹子中的生命。这些竹雕的艺术品,品格淡雅清秀,一如江南的山水,吴中的墨画,随着年代的久远而愈发显得古朴庄重,无论是竹肤的纹理和如玉的筠皮,还是精湛的刀法和奇妙的造型,均给人一种具有种中国特色的古典风格和古朴素雅之美。他的确是竹雕艺术中一朵不败的鲜花,散发着永不消散的浓郁幽香。
|